“双一流”大学建设无疑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后又一项国家层面的教育工程项目,同时也是当下高校最热门的词语。在前不久,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即“双一流”建设,提出“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时间,全国各大高校都投入了争建“双一流”的滚滚浪潮之中。那么,小编带你一起听听教育部长和高校校长们,对于“双一流”建设都提出了哪些建议与方案?
教育部长陈宝生:“双一流”遴选重在多元客观评价
明确“双一流”的遴选范围。“双一流”遴选范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只要你认为有这个本事、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也就是说,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两类遴选,一类叫大学,一类叫学科。
公平竞争。不能跟过去一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搞评估,最后确定谁上,谁下。按照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标准,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专家评选,就是组建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专家组成,由他们根据标准进行评选,这是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就是专家评选之后拿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由政府根据服务于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是有周期的,不是终身制、固化的,一个周期完结的时候,如果不行,请让位。原来是终身制,只进不出。新办法是有进有退的,是动态的。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双一流”应针对区域发展需求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一流大学得先从“一流课堂”开始
一流大学的学生,不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应是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他们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思辨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建设“双一流”得有中国自信
“建设‘双一流’得有大局观念,不能光去比你们学校有多少学科进了,我们进了多少。”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直言,这种狭窄视野是多少年累积下来的顽疾。知识分子要有担当、要有使命感,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因为走到国际舞台上,每一所高校代表的都不是个体,代表的是国家。在王树国看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看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是不是得到国际的认可。“就像欧洲的大学来中国访问,我们很少关注这所大学具体如何,而是通过这所大学认识欧洲的教育。”
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建:原创才是世界一流
原创才是世界一流,模仿只能当第二。中国高等教育要进入新常态,就是要将追求指标的速度降下来,不要再叠加指标量的积累了,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要开始注重向质化、结构化、特色化的转变,才能超过现在的第一。
老是讲标准、讲指标的人,习惯于简单化管理。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体系,不适用于简单化。当前要转变重指标的观念,要轻指标重结构,尤其高教结构需要进行分类,弄清楚哪些大学要追求所谓的双一流,哪些大学要直接服务国家发展,哪些大学把基础教育搞好就是一流。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双一流”建设应贴合高校自身特色
一流的国家应该有一流的教育,国家适时推出“双一流”建设,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高校发展的规范引导,避免类似经济领域曾经出现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发生,为高校发展创造良性竞争环境。高校自身应有战略定力,坚持围绕国家需要和学校长远发展搞建设,不能只顾指标不顾目标,更不能为了指标而违背目标。此外,政府应当给予高校充分自主权,允许高校将“双一流”建设方案与自身规划紧密结合,保证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双一流”建设是动态竞争
“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的过程,要不拘身份,只看自身的实力,而且要做到通过第三方专家进行评估。有些学校整体实力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高校的水平,但这所学校可以有某些学科可以进入一流行列。
“双一流”是一个工作,这个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推出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另一方面要成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提升的助推器,提升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双一流”要注重均衡发展
“双一流”建设要考虑中国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要构建完整的人才流动的保障机制,要提升社会资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要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等问题,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始终是共生的关系、也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是所有一流大学的管理者和师生所具备的明确共识。在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过程中,教学和科研一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双一流”建设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双一流”建设还要注意学科的均衡发展,不能忽视人文学科的作用。人文精神可以对人的思想和文化认同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科学大师,同时还要有一流的人文环境和一流人文思想家。
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双一流”建设应对中西部高校倾斜支持
“双一流”建设应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兼顾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强化政策指挥棒,引导高校内涵发展。强化资源统筹,支持西部高校尽快补齐短板、厚植发展基础。
中西部高校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资源保障上依然存在先天不足,希望从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上予以倾斜支持,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国家在办学经费、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以便促进这些高校更好地向行业产业需求转型发展,更好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国内人才计划需统筹管理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议由中组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统筹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计划,构建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体系。同时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比如对工程应用等领域的人才评价不能套用学术型人才标准。另外,对重要的人才计划入选者,可弱化短期、硬性的论文考核指标,更加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质贡献的考核。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特色,不是拥有多少综合性大学、多少理工科大学,这些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而在于我们拥有一大批扎根中国大地的行业型学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国外高校更多的是综合类高校和理工科高校,缺乏这种专业化培养人才的行业特色高校,这也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双一流”建设必须重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学校的定位点不同,所以在“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中,应针对综合类高校(包括理工科大学)和行业特色型高校,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和分别比选。“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坚持“两个有利于”,具体而言,一是是否有利于国家整体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各自特色发展,不同类型高校都有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都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能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都能触发高校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二是是否有利于撬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来共同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的大发展,尤其是社会各界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支持力度。
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