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寒细雨寄相思。清明时节,复旦园里,我们怀念那些曾带给我们亲人般温暖,如今已然故去的老师们。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代代复旦老师以毕生学问浇灌这片学术土壤,将学子培育为栋梁。如今,已经成为传道授业者的当年的学子,将来自他们引路人的谆谆教诲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此次,复旦的几位90后学生参与制作了我们的清明策划。她们说,整个拍摄过程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每采访一位老师,就会被感动一次。一周拍摄完的800多分钟素材,她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三天时间剪成了《清明•与师说》(上、下)两部小短片。十多分钟的长度,可能无法完整展现老师们不断探索科研,全心培育人才的一生。但我们相信《老师最感动我的一件事》,一定能让大家在这样一个日子回味绵长。











采访手记:小情怀与大胸怀
小情怀积蓄情感,大胸怀成就事业。
这次采访如经洗礼。此前见过采访对象在各自领域的风范,却第一次见他们谈起老师时的沉思和眼泪。他们所讲述的先生身教与选择,传递的是复旦先辈的家国情怀,真可谓是大胸怀。
不去采访,不会听到陈思和教授坚定地说“我永远是贾植芳先生的学生!”言语中饱含孩子对父亲的追随;亲见金力院士的哽噎,才能被谈家桢先生建设中国生命科学学科的决心所震撼;不听郑企克教授讲述,不知道吴征铠先生置生死于不顾,转理论研究向应用实验的坚定;不见穆穆院士,不会理解谷超豪先生那句“你去做做大气”,定海神针般的指引;不听俞顺章教授讲述,不知道上医苏德隆教授消灭血吸虫的上海经验解决了全国难题;与谈峥教授交谈,能体会陆谷孙先生终生执着的英国语言文学的美好;听骆品亮老师讲现代管理学科的开创者郑绍濂先生的故事,在那个只知道NBA的时候,却让MBA家喻户晓……
还有谷镜汧、谭其骧、蒋学模、俞吾金等等名师大家,他们和众多复旦先贤一起写就了复旦的学科发展史。我们怀念他们,是复旦情怀的一部分,我们砥砺前行,是让先生之胸怀得以延续。
——文畅写于采访后
视频制作:文畅 慕梁 吴丹璐 刘小琳 张琦
制图:尹逸柔
编辑:王木木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