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郭光灿:学生多出一篇好文章,我就多活一年

关注微信

郭光灿:学生多出一篇好文章,我就多活一年

时间:2017-10-30来1源:博士人才网 作者:91boshi

  新华社合肥10月28日电(记者 汤阳 水金辰)8点半准时进门、周末假日从不间断,对于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来说,只要不出差,每日的作息规律就是如此,已成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办公室既是他的第二个家,也是他的书房。

一进门,宁静致远的匾额下,数十种中外期刊整齐地码放在茶几上,郭老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就这样几乎被各类书籍资料所填满,不但几组书柜被塞得满满当当,桌上地下也同样成了书的海洋。

“现在参加评审会比较多,余下的时间我就会在这里,写些科普方面的书、做点基础领域的研究。有人说年岁大了什么都不做最好,我觉得不是这样,搞你感兴趣、有特长的,你会觉得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旺盛。”郭老笑着告诉记者。

作为我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的开创者,郭光灿的名字始终和量子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建我国第一个量子信息实验室,带领团队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引起国际重大反响,研制成功国内首个光纤量子秘钥系统,发明“量子路由器”,建成世界首个量子政务网……

在郭光灿看来,之所以能取得这些重大突破和成绩,得益于最初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求学时融入的“特殊基因”。

“当时在中国科大是两拨人在教育影响着我……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还有)像钱学森、严济慈这些老科学家……他们很专心的教育我们。这种下了我后来的人生基因,一是民族复兴的担当,二是勇攀科学高峰的执着,这让我受益终生。”郭光灿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加拿大访学的郭光灿婉拒了外方开出的丰厚条件,毅然返回国内从事量子研究。然而,现实很快让他对国内外的差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当时国内经济条件比较差,科研经费投入也不足,我知道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定位,就是把基础打好,把国外技术消化掉,培养我们年轻的一代。所以我开始写书、授课,这期间出版的国内量子光学第一本书,起到了启蒙作用。”郭光灿坦言。

古稀之年,最让他感到骄傲的,一是当初看准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的研究方向,二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学科带头人。

“现在在我的实验室,很多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博士后……我们一是支持他们,给他们安排重担;二是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我能做的,是把我实验室的氛围,营造成年轻人成长的最好环境。”郭光灿说。

著作等身、桃李芬芳。面对记者,郭老不禁回忆起70岁寿辰时的情形。“学生们要来给我祝寿,我说‘你们把工作做出成果,我就高兴了;你多出一篇好文章,我就多活一年。’虽是玩笑,但看到他们的成长我很开心。要成为科学强国,不是一代人的事,必须要有传承,必须踏踏实实一步步走下去。”

综合国力飞速提高,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在郭光灿眼中,当下正是中国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最好时机。“当代年轻人很幸运,一定要珍视。现在正是他们发挥潜能的最好时机,应该把国家利益和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郭光灿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