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舌尖上的院士·“油菜院士”官春云: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关注微信

舌尖上的院士·“油菜院士”官春云: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时间:2019-12-13来1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新华社长沙12月10日电(记者袁汝婷 周勉)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方小院,院里有个水塘,波光粼粼。这里是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只要不出差,81岁的官春云每天都来这里工作,风雨无阻。

穿梭在小院的青年学生们都知道,那位喜欢穿白衬衣、黑布鞋,胸前别着一支钢笔的银发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官春云。

2019年,是官春云与油菜结缘的第60个年头。

用油菜籽榨出的菜油,是我国很多地方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曾经,由于油菜籽产油量低、种植面积少,许多老百姓面临“吃不上油”的困窘。

1959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的官春云留校任教。那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官春云常常目睹人们因缺少食用油而吃“红锅菜”(没放油的菜)。

根据当时国家的迫切需要,他被分配从事油料植物研究,从此与油菜结缘。

官春云向记者回忆,下乡指导生产时,他印象最深的是种油菜的农民也吃不上油,因为油菜籽产油量太低。“当时,我一家三口一个月也只有四两油。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油菜籽研究好。”

油菜是越冬作物,常规的栽培管理是冬养春发。1964年,官春云结合气候条件和油菜生长特征,深入调研,率先提出“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在长江中游地区实践推广,极大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亩产由约50公斤提高到约90公斤。

1978年至1995年,仅湖南地区,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就增收20.7亿元。

不仅要让老百姓不缺油吃,还要能吃上好油。过去,油菜籽中含有两种对人畜有害的成分——芥酸和硫苷。降低它们的含量,是亟待攻克的难题。官春云一头扎进了这个难题中。

研究芥酸、硫苷“双低”品种并不容易。比如,有的品种保证了“双低”,却不抗病,农民就不愿意种。官春云带着团队一次次研究改良。“搞科研就像剥洋葱,要有恒心和耐心,一层一层剥,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

1987年,官春云团队终于主持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官春云主持育成了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19个,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达2.1亿余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油菜“双低”化进程。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教授王国槐,与官春云共事四十余年,曾是他的第一任研究助手。在王国槐眼里,官春云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油菜院士,更是“不贪功、不计较”的前辈师长。“在科研成果的分享上,他总是考虑团队所有成员,激发大家创新的积极性。”

是好专家,更是好师长。今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官春云为大学新生讲了一堂课。这是他除了油菜研究之外,最喜欢做的事——与学农的年轻人说说话,谈谈心。他多次叮嘱青年学子:“只有不畏艰苦、勤于实践,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

老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直到今年,他仍会不时下田察看。记者采访那几天,他正带着研究人员们清理油菜种子。这是每年播种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要把预备播下的种子名字列进计划表,然后一个个分门别类写到种子袋上。

“如果一个农业科学家长期不下田,也不进实验室,就不可能再出创新成果,也很难再为国家做贡献。”官春云告诉记者,搞农业研究常常要穿梭在泥里水里、风里雨里,但自有一番乐趣。

他坦言,自己并非“爱农才学农”,而是“学农就要爱农”。“因为下乡体会了农村的落后,才努力搞科研。个人的前途命运,一定要服从国家的需要,搞科研不是为了粉饰门面,而是要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这让官春云倍感振奋。“油菜就该大发展,有了农业现代化的助力,我们可做的事更多了!”

如今,油菜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连金黄灿烂的油菜花,都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回望过去,81岁的官春云说,与油菜相伴的一甲子岁月,仿佛弹指一挥间。

“有时,五分钟很长,只要利用好就可以做许多事。可有时,五十年却很短,因为一个人一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间,大概也就五十年。”官春云感叹,“一晃眼时间就过了,所以,我才更要分秒惜光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