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个国家和地区,2224名精英参会,带来创新创业项目2274个……
这些数字,无不彰显了昨天2013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的空前盛况。
美丽苏州,何以成为这么多高层次人才眼中的创业天堂?
从2009年第一届苏州国际精英周举办以来的五年间,以才引才的优势正“滚雪球”般地壮大,形成良性循环。
听朋友介绍动心来了苏州现在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朋友苏州有吸引人才的好“口碑”
美国南方乳制品研究所博士后黄小林参加了2012年国际精英创业周。“当时,也是通过朋友介绍苏州的投资创业环境特别好,所以就来了。”黄小林笑着说,朋友介绍苏州的人文环境、投资政策和配套服务超一流。所以决定来这里看一看。考察过后,不得不叹服。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高层次人才对创业的要求很高,比如周边环境、地域人才结构、合作团队、资金、政策等等,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而苏州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超出了他的期望。来到苏州后,体会就更深了。每次与圈内朋友相聚,他都会把这一切说一说。
口口相传,今年精英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报名者都是相约组团而来的。“说实话,我们并没有花大力气推广,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据精英周组委会相关人员介绍,本届创业周活动自启动以来,光是主会场网上公共平台,就收到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24名嘉宾报名申请,提交项目1551个。最终经过了层层筛选,2224名精英参会,其中博士占72.4%,硕士占25.9%,具有海外背景或留学经历的占87%,参会嘉宾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参会嘉宾共携带创新创业项目2274个,其中生物医药占23.5%、电子信息占22.6%、新材料占16%、装备制造占10.4%、新能源占7.9%。
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服务人才发展的政策。这些,都是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苏创业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参会人员,还是携带的项目,都处在“金字塔”顶端,他们将成为苏州未来发展的希望。
强大的高新技术集群
身边就是“友军”和“老师”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磊,2011年参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后落户吴江,创办了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来到这以后,我才惊喜地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个强大的团队,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而这些在别处绝对找不到。”这是来到苏州创业后,李磊最大的感慨。
“如果在一个区域里只有一家高科技企业,而其余都是加工业,那么一旦出现创业问题,就没有人能向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仅靠自己摸索,周期长,代价大。”李磊说。而在苏州,高科技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工业园区、新区等区域之间还有积极联动。企业一旦出现问题,轻轻松松就能找到很多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些难题的企业提供帮助,吸取经验。“有了前辈的指点,我们就能少走弯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1+2+4+8……按照这样的公式,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以才引才”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参加首届创业周并成功落户苏州的刘亚平博士,就推荐组成了麻省理工博士企业家代表团携资金和项目参加第三届创业周活动。
完整的产业链贯通上下游穿条马路就可能找到客户搞纳米的他不觉曲高和寡
任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博士后,生物医学纳米材料专家。
2011年,他第一次走进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不久后就被苏州生物纳米园作为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独墅湖畔,同时创立海狸纳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如今,海狸纳米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开始项目落户的时候,任辉也遇到了瓶颈。“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得有销售渠道,任何一个新型产品都会有第一次销售。”就在这时,园区成立了科技纳米园,不光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还集结了近300家企业,而客户源所在的生物医药类企业就超过一半,穿条马路就能找到客户。
苏州“抱团发展”的集聚力量,令他深深折服。
从2009年第一届国际精英周至今,任辉笑着说,自己算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汲取着前几届在苏州落户企业的经验,又不断为下来的落户项目提供便利,这被他称之为“雪球效应”。苏州创业天堂越来越有影响力,正是源于此。
今年的精英周,还新增了“板块综合推介”、“创新创业环境展示”以及“人才对接交流”三大板块的“3+N”特装展模式,通过展示、推介、路演、洽谈四位一体式的集合,实现人才、企业、载体、高校、中介组织多元对接。全市国家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创业载体首次布展洽谈,苏州民企团、创投机构团、高端人才中介机构团、政府代表团也将现场对接。
种种创新的做法,都在让“雪球”越滚越大。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