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真”是最能促进人类发展的品质
●52.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克隆”等争议性科技问题应该由科学界内部决定其研究方向,认为应该由立法机构决定的不到三分之一
对人文社会科学认知不全面
人文素养水平堪忧
科技工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表现为知识水平总体不高、学科不均衡性突出。科技工作者对文学艺术类、历史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类、经济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点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为50.8%,如按百分制计算的话,还未达到及格水平。比较而言,受访科技工作者对文学艺术类、历史学和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其中历史类问题的正确率最高,达到75%,但经济学相关知识问题正确率仅为43.2%,政治学相关知识正确率更低到36.1%,不到历史类正确率的一半,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科技工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作用的认识不足。尽管大多数(77.9%)受访科技工作者认可哲学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但一旦同自身工作结合起来,仅有18.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身的绝大部分工作相关,而近一半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身工作关系不大或者很小;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作用的主要表现上,42.8%科技工作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科研效率”,还有22.6%的科技工作者定位在“了解公众对科技需求”,仅有十分之一(9.6%)的科技工作者能从“确保科研方向”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作用。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社会实践不足。只有14%的受访科技工作者多次自发性地参加相关公益活动,而多数科技工作者(56%)所参加的是单位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有四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想参加公益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之余参与最多的三类休闲活动是上网(61.6%)、看电视(50.1%)和阅读(36.0%),这三项活动的社会性显然都不强。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伦理观不成熟。受访科技工作者对“克隆”等涉及人类伦理、争议性科学问题的决策主体认识上,只有不足三分之一(31.6%)认为应该由立法(权力)机构决定,近半数(45.2%)认为应该由科学共同体共同决定,甚至还有6.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该由科技工作者个人决定是否开展研究,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认识严重不足,对社会伦理的理解肤浅。在对“同性恋”的认识上,仅有16.6%的受访科技工作者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违反了自然规律,还有79.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同性恋者可以担任教师。
最看重的品质是诚信
多数深受学术道德问题困扰
学术不端多发、学风不正使科技工作者深受困扰。近年来,受社会上腐败浮躁之风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内频频出现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的案例,让圣洁的学术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学风不正、学术不端挑战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线,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不正的侵蚀下放弃对诚信的推崇,用谎言骗取名利,给仍视诚信为学术生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造成困扰。有数据显示,55.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某些通过投机取巧名利双收的学术不端行为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对自己有影响。
半数左右的科技工作者将“诚信”和求“真”视为首要的优秀品质。在仁爱、奉献、智慧、诚信等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的优秀品质中,科技工作者最希望从其他人身上看到的是“诚信”,支持比例达到44.8%,仁爱和奉献所占比例分别为15.7%和14.8%,远低于诚信的支持率。同时,近六成(59.8%)的科技工作者在真、善、美、自由、正义和爱六种品质中选择“真”为最能促进人类发展的品质。
处于事业发展关键阶段的科技工作者更加看重诚信。对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从年龄段来看,31-40岁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对诚信偏爱有加,支持比例为46.1%,明显高于41-50岁年龄段38.6%和51岁以上年龄段41.6%的支持率。从职称水平来看,中级职称科技工作者选择诚信的比例最高,达到56.6%,高于其他职称科技工作者十个百分点以上。一般来说,中青年和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更能体会诚信对于科学研究的特殊价值,而且尤其渴求诚信的科研氛围,对诚信也有特殊的偏爱。
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较其他类别科技工作者更加重视诚信。在不同类型的科技工作者中,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诚信”的支持比例分别为48.1%和46.0%,其次是科学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41.5%和40.0%;教师选择“诚信”的比例最低,为37.9%,相比最高的医务工作者,低了十余个百分点。
人文素养低下
导致学术道德问题和学风不正
九成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从“确保科研方向”的高度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在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作用的主要表现上,42.8%科技工作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科研效率”,还有22.6%的科技工作者将其定位在“了解公众对科技需求”,仅有近一成(9.6%)的科技工作者能从“确保科研方向”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作用。近一半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身工作关系不大或者很小。
对诚信品质的背弃使部分科技工作者跨越学术道德的底线。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诚实守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的基础,也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利益的诱惑下敢于铤而走险,置诚信品质和学术生命于不顾,其结果只能是葬送掉自己的道德品格和发展前途。还有部分科技工作者对背弃诚信学术不端者报同情宽容态度,已经将学术道德的底线放得过低,其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也不高。
价值取向的偏离使部分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部分科技工作者由于人文情怀严重缺失,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深入体察和理性判断能力,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难以用科学的价值观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在本无捷径可走的科研之路上急功近利,放弃自律,通过弄虚作假攫取短时的利益,结果只能是步入歧途,玩火自焚。
对社会争议较大科技问题决策认识不足
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该由科学界自身决定“克隆”等争议性科技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克隆”等涉及人类伦理、带有争议性的科技问题,6.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该由科技工作者个人决定,45.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该由科学共同体共同决定,只有31.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该由立法机构决定。上述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克隆”等争议性科技问题应该由科学界内部决定,而认为应综合社会各界意见、遵循国际惯例而由立法机构来决定的不到三分之一,科技工作者对争议性科技问题研究的决策认识很不成熟。
不同类别科技工作者对争议性科技问题的决策机制认识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在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师五类科技工作者中,认为应该由科学界内部决定“克隆”等争议性科技问题研究方向的比例分别为51.1%、50.0%、58.3%、48.2%、53.3%。认识偏执比重最大的科学研究人员,比比重最低的卫生技术人员高出10个百分点。不同类型科技工作者由于工作特点和专业特征的不足,对争议性科技问题决策认识也有较大差异,卫生技术人员对争议性科技问题的决策认识水平最高,但也不能令人满意。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争议较大的科技问题关注和参与不足。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数(74.5%)的人文社科工作者从不参与关于原子能、生物技术或者环境等方面的建议和宣传活动,对“遗传学与转基因”、“天文学和空间探索”和“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等同自身生活关联不紧密的科学发展信息关注度均未达到5%,而目前社会争议较大的科技问题主要都出现在遗传学和转移因领域中。仅有一成的人文社科工作者会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讨论、听证会、报告、讲座。
对社会争议较大的科技问题决策
应综合考虑人文与科技专家的意见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较为深刻的优势。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专业积累和工作性质决定其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往往有相当的认识和思考。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线性模式,感性和理性的因素在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事实上,逻辑推理中的完美可能在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人类历史规律的体察、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熟谙,往往使他们对科技所能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更感性直观的把握,是其人文素养较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优势是科技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弥补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伦理观比较宽泛的缺陷。科技工作者受自然科学中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虽善于推理构建,但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较少,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并不深刻,社会伦理观也较为宽泛。以对“同性恋”的认识为例,仅有16.6%的受访科技工作者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违反了自然规律,58.8%的受访者对同性恋表示理解,79.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同性恋者可以担任教师。由此推知,科技工作者对“克隆”、“人兽胚胎”、“转基因”等挑战人类和社会伦理准则的研究问题所持的态度难免流于宽泛,对争议性科学议题的影响难以作出全面的估计和考虑。
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在各自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交织融合,对待诸如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研究和解答,既要考虑其对科技事业演进的价值,也要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草率对待。只有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跨专业、广视角、多途径地剖析其潜在的利弊,集成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作出合情合理的有效决策。
(本文系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课题,课题编号为2008DCYJ11)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