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留学生创业园需排长队
“现在有个新趋势,海归创业的群体越来越年轻,比如目前在深圳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的海归中,最年轻的1989年出生,今年24岁。”中国深圳留学人员创业 园总经理张滨龙告诉记者,“而从普遍来说,海归创业的年龄一般在30岁至40岁居多;从海归创业的领域看,比较多集中在信息产业、环保、新材料等。其中在 深圳留学人员创业园中,七成至八成的海归创业领域集中在信息产业;从区域看,来深创业的海归来自美国的居多,其次是来自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据了解,深圳 市留学生创业园场地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共有约160家企业在园,还有很多留学人员企业排队等待入园。
李先生就是一名创业中的80后海归,他在深圳成立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昨天在大会上寻找合作伙伴。他说:“回国后回深圳创业,是因为我认为深圳机会很多, 对留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大。我刚开始想到创业,只有一腔热血,在参与深圳各项针对留学人员的创业活动中,我创业的目标、战略才越来越明确和清晰。”据了解, 年轻海归创业群体从事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等新行业,这些行业知识、技术更新很快。
8人创业团队个个海归博士
“以前海归创业‘单打独斗’的多,现在是‘抱团创业’的多,一个团队至少2至5人,一般的形式是导师带着学生创业、同事一起创业、或朋友一起创业。”中国深圳留学人员创业园总经理张滨龙认为这也是海归创业的新趋势。
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医学院研究所的覃宏宁15年前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医学院学习,之后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他说:“我和同事、朋友共8人组成了一个 创业团队,带着生物医药类科技项目,希望回国创业。8人全部是博士、博士后,其中有哥伦比亚医学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有融资专家。”覃博士此次是第一次 来深圳,之前考察过北京、上海、武汉、苏州等城市,他说:“从硬件上来说,大部分城市都没问题,产业园都建得很好。我们现在重点考察的是创业的软环境,最 主要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的发展需要,能不能让我们的技术迅速产业化;二是地方的扶持政策;三是资本融合、推广等方面的情况。”
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支持部经理姚芳告诉记者,该公司就是以“导师带学生”的团队形式来深创业的,带头人是来自爱丁堡大学的主任教授。她说:“目前公 司的海外人才占约10%,深圳的机会多,引进海外人才的各项政策也很完善,对海外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希望深圳在落实有关海归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 程序方面能够更加简便。”
“海鸥”创业者活跃在深圳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有不少在中国和海外飞来飞去的“海鸥”创业者活跃在深圳。从德国专程飞来深圳参会的全德华人华侨联合总会秘书长李爱辉在德国从事节能环 保工作,他希望把德国的节能环保项目“移植”到深圳,他说:“目前我所在的创业团队有三四个人,此外还有十几个合作伙伴,我们尝试开辟中国市场,在深圳成 立一个公司,与德国的公司采取合作的方式。”他认为目前国内整个创业大环境不错,各种制度比较成熟稳定,发展完善,但他坦言:“人脉关系会是我们在国内创 业的最大问题,因为在国外比较少考虑人脉的因素,自己把事情做好就行了。”此外,他希望政府能在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初期给予更多的扶持,他说:“比如我们跟 政府拿了资金,政府将来可以增加我们的税收。也希望政府能有平台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李爱辉表示:“我们几个创业者估计会在中国和德国两地跑,毕竟家人在德国,有稳定的生活,孩子教育不能断层,所以不可能举家回来。”不少留学人员告诉记 者,身边很多留学生没有回国创业,都是因为家人的原因。“好不容易出国并在当地有了高薪的工作及舒适的生活后,要再回国重新开始创业,很多家属都比较担 心,不愿意回来。”他们认为,若政府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中,能在吸引留学人员家属方面下“功夫”,选择回国创业的人会更多。
九成创业项目青睐新领域
参加本次大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超过90%携带众多创新创业项目参会,项目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创新金融等领域。
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我们这次组织了近300名海外人才、30多个海外团队来参会。带来的项目主要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 节能环保、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业等。”记者看到,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推介的项目包括纳米技术、云端个性化健康控制系统、蔬菜生长机器人 项目等众多新兴领域,希望能在国内落地。
据了解,本次大会吸引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会,体现出了层次高、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博士、博 士后、双博士学历人才超过参会海外人员比例的60%。同时,今年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已经吸引了近30个全球知名华人留学生团体集体参会,其中包括著名 的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美国材料学会、美国物理医学家协会、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海外留学人员专业联合会、加拿大亚太战略创投北美协会等。
为满足国内政府、高校、知名企业、留创园、风投机构等对海外项目及人才的迫切需求,留学人员展区在现场开设海外人才项目“创智杯全球华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秀,并设置对接专区,提高国内项目及人才需求单位与海外人才的对接率,推动项目、人才落地。
在昨日上午举行的第1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着重就城市发展与产业创新,以及如何吸引国际化人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嘉宾们普遍表示,深圳未来三十年要敢为天下先,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就要打造人才型城市,增加国际人才比例。副市长唐杰出席了论坛。
深圳已率先实现产业转型
唐杰表示,深圳的灵魂就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如果说前三十年深圳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建设了一个市场经济程度很高的城市,那未来三十年深圳敢为天下先要做的就是转型发展,走向全球的创新城市,而这个目标,政府正在快速实现当中。
他说:“过去三十年,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在深圳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像IT产业的高速增长,在深圳就有了中兴和华为。”
唐杰说,近几年大家一直关注的雾霾问题,其产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产业低端化。我们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生产了低端的产品。目前深圳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而到目前为止,深圳是全球超过两千亿GDP城市当中,人均碳排放最低的城市,也是水资源最节约的城市,也是有氧化学物排放最低的城市。
国际人才比例需提高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表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则需要打造人才型城市。
他进一步表示,吸引国际人才对打造人才型城市也非常重要。而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为现在人才流动还存在壁垒,比如说对如何吸引外籍留学生的问题,人才的绿卡、签证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放开。
他认为,中国需要加大国际人才的比例。比如说现在北京想要建设成世界大都市,而北京的国际人口比例按照人口普查2010年只有0.4%,上海不到0.5%,而香港是8%,纽约是40%以上。他说,提升国际人口比例,对提升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他说,深圳是经济特区,前三十年我们靠经济特区模式,带来了经济大发展,但是后三十年关注点应放在人才上,深圳有前海人才特区,我们打造人才特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吸引大量真正的优秀国际人才。
深圳对海外人才颇具吸引力
根据民意调查,外籍人才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已成为阻碍吸引年轻国际一流人才的最大因素,深圳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唐杰说,从深圳过去十年、十五年特别是最近五年的情况看,国际一流人才来到深圳,都能够有专业上的突破,像华为、中兴研究的能力已经位居世界一流,有大量的外籍专家和留学生到这些企业,而在签证、孩子的就学、爱人的工作、社保等方面,深圳下的功夫比较大,目前深圳已成为对外籍人才特别是留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之一。
波兰在冷战结束后通过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波兰科学院副院长Andrzej Gorski表示,波兰有一些科学基金会等各种专项基金来帮助吸引人才,同时国家也会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些相关的教育支持和资助。另外,国家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比如大力推广英语教育,从而创造一个沟通无障碍的国家,让波兰逐渐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