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引才活动 > 青年教授孔杰:基础研究要从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抓起

关注微信

青年教授孔杰:基础研究要从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抓起

时间:2013-12-16来1源:宣传部 作者:91boshi

西工大新闻网12月16日电 (记者 吴秀青)孔杰,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曾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西北工业大学“新人新方向”学科建设计划,主要从事超支化拓扑高分子控制合成与功能研究工作。

 

“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控制。”这是孔杰定义高分子化学研究的两个关键词。“西工大高分子材料是一个偏应用的学科,我也算是从应用研究转入基础研究的一个青年教师。” 在记者一小时的访谈中,孔杰谈及个人学术研究的内容并不多,涉猎更多的倒是他对西工大基础研究的深切关注,让记者感受到了一位教师深重的责任意识。

 

本篇是“西工大优秀青年教授关于基础研究专题访谈”的终结报道。如果说读者从前面的三篇青年教授专题报道中读出刘峰“心无旁骛的坚守”、司书宾“毅然决然的转型”、於志文“一脉相承的坚持”,那么,孔杰“面向未来的责任”将会引起您怎样的共鸣?又会给西工大学子和青年教师带来怎样的触动?

 

工程应用是西工大的优势特色,基础研究则是西工大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中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同样,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也是西工大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要求,更是西工大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基石。

 

众所周知,美国物理学会首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在1883年针对中国科学界曾说过一段很伤中国人自尊的话。然而,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工作者认为他的观点具有高度警示意义。“如果我们对基础研究重视不足的话,就可能有掉队的危险。”孔杰认真地说,“再进一步反问一下自己,如果只是完成指标,就事论事,不去关注其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不思索原始层面的创新,那么,水平再提升就会陷入‘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的困境。”

 

西工大国防特色鲜明、行业优势突出,固有的光荣传统和特色优势需要保持。“因此,西工大绝对不是一所纯粹搞基础研究的高校,但也不会是一所纯粹搞工程应用研究的高校,基础和应用的综合实力都要强。”如何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怎样去做好三个层次结构比例的优化?——需要立足科学发展,规划西工大未来。

 

西工大在多学科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令人瞩目的“西工大现象”。“但是,无论是立足于人才培养,还是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都需要从研究生培养阶段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就大力提倡基础研究。”

 

对青年教师来说,孔杰主张基础研究为先、为主,这样后面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沉下心来,做上几年、十几年,趟出一条路来,从而建立自己特色的学术品牌。”孔杰认为,背靠这么好的工程环境,如果基础研究又做得比较好,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再做工程应用定会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北大、浙大等以理科为背景的高校,他们现在反而提倡从应用中去找科学问题。从这一面来说,西工大人拥有独特的优势。”

 

“我由衷觉得生活在西工大这个大家庭是幸福的,因为西工大的学科分布比较宽,非常便利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我是做化学的,就常常从材料、物理、数学那儿获取灵感。”事实也是,西工大基础研究的进步让人印象深刻。据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2013年的统计,西工大无论是传统优势学科“材料”、“工程”,还是后进的“化学”、“物理”学科,皆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单科全球排名前1%。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下一周期的国家学科建设和评估很有可能要引入ESI体系,对此,西工大同仁们都深感形势紧迫。” 孔杰说,“着眼未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从‘填空’层面的修补工作跨入到‘颠覆’层面的创新工作,挑战颇大。”——要想获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则成为第一要义。

 

从研究生培养阶段就大力提倡基础研究,从一开始就要为博士生种下基础基因

 

校长汪劲松在2013年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犹响在记者的耳畔:“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的声望和影响力来源于学生,没有你们卓越的成就,就没有西工大未来的辉煌。”博士学位代表了学位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术追求道路上的一项崇高荣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博士生是基础研究之根。

 

“西工大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是高的,如洪堡基金、全国优博获得者都排名全国高校前列,只是基数还不够大。”因此,孔杰建议,从研究生培养阶段特别是博士阶段就大力提倡基础研究,树立基础研究先行的理念——从一开始就要为博士生种下“基础基因”。

 

“很多青年教师和学生也愿意去做基础研究。但是做基础研究涉及很多因素,有内因和外因。我们会有些思想上的惰性,况且坐冷板凳、自我较劲的研究模式也确实比较折磨人。”孔杰深有体会地说,“所以,如果强调基础研究少了,研究生在其博士阶段以做应用为主,或者年轻教师一入职就去做应用研究,这个惯性就会使其离基础研究越来越远。”

 

在攻读硕博阶段,孔杰师从范晓东教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始建于1957年并校之初,我的硕博阶段做的工作当然也是与西工大工科背景和特色有关,当时导师承当了国防课题,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是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课题做好。”孔杰说,“但是,仅仅做好这些肯定是不够的,作为博士生本人需要自觉地发现其后蕴含的化学、物理科学问题,做基础研究,提出解决之道。非常感谢范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功夫不会白费,一个博士生做出很好的基础研究来,对其以后的学术道路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后,孔杰转入超支化拓扑高分子化学研究中。学术生涯伊始,他做出了重要选择,而后的发展则一步一个脚印。在香港理工大学微型系统研究中心完成两年的博士后工作后,2009年岁末,他在洪堡基金的资助下,来到德国拜鲁伊特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导师是“高分子化学”奠基人赫尔曼·施陶丁格奖获得者Axel Müller教授。“Müller教授是学术界公认的注重启发培养博士生的学者,会给学生很好的基础研究思维训练和关键科学问题的引领。比如,就在刚过去的11月,Müller教授指导的一名博士生的论文在Nature上在线发表。”——对此,孔杰非常认同并收获良多。

 

孔杰2011年回校,从事超支化拓扑高分子控制合成与功能研究工作,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防技术基础科研计划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发表包括5篇一区论文在内的20余篇SCI论文,建立了由2名博士后和14位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

 

研究生一进来,孔杰就明确告诉他们基础研究没有地区标准,只有国际标准。基础研究要进入世界竞争,成果应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由同行来评判质量。“要想你的成果获得学术界的承认,就要发表有价值的高水平论文,而论文的发表首先就需要经受很严格的国际学术同行的评议。尽管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国内外包括我校出色的博士生,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在具体指导上,“发现科学问题,并正确指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导师的重要责任。”访谈中,孔杰给记者讲了一个化学怎么与数学结合的故事。

 

“超支化高分子内成环问题一直是其合成中绕不过去的坎,但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因此研究者一般就直接绕过去。”孔杰开始做超支化高分子的研究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刻,在与数学系雷佑铭博士交流时碰撞出火花,用数学模型结合实验解决了分子内成环的定量化问题,这对超支化高分子拓扑结构控制和合成意义甚大!“参与研究的这名博士研究生第一篇论文就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大分子’期刊上。”——利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学生优先受益。说到这儿,孔杰颇为感触。

 

如何为博士生种下“基础基因”?孔杰认为,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学术思维,加强国际交流都是必需的环节,但关键还是严格的学术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和科研理念;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科研方法的路径选择;第三是要让学生面向科学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路来。”

 

孔杰说,西工大培养的博士生走出校门,如果持之以恒进行基础研究,将来就会成为国际、国内学术领域的知名校友,这都是学校宝贵的财富,会对学校声誉提升、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校友是母校与海外联系的纽带,从感情上来说他们回西工大直接工作或者做间接贡献的意愿强,这对学校许多工作的开展,比如高水平人才引进、科研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都是加分因素。” ——从研究生培养阶段就大力提倡基础研究,为博士生种下基础基因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一步。

 

优秀学者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底蕴,优秀青年教师则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校长汪劲松强调,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根、以学术为魂、以学者为要、以责任为重”的核心理念,加快推进西工大的转型发展。——“以学术为魂、以学者为要”是西工大加强核心能力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和指导方针。

 

基础研究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高水平的英才。如何快速提升西工大的基础研究水平?抓紧引进、发现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提升西工大基础研究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此,孔杰作出种种思考并大胆提出诸多希望——

 

学校需要在各个层面加强对学科前沿基础研究的导向、激励和管理,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基础研究,帮助他们提高荣誉感,树立“搞基础研究是为学校作根本性贡献”的意识,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吸引青年教师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从而保证西工大能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实现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创新研究发展模式,学术特区、前沿研究所(室)都是可选项。尝试国际同行评议的措施,试行“tenure-track”制度,对年轻学者进行有力指导和激励,壮大我校研究人员基石。——大量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器,一大批高水平的青年学者则是西工大冲击国家级人才计划的主力军。

 

不可否认,近年来学校在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方面已经采取了若干有力的措施,例如“翱翔之星计划”、“新人新方向”建设专项等,对青年教师的职称、科研项目、待遇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在青年教师的研究平台建设方面还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出台。比如,针对新聘任的青年教师加大研究平台建设的普适性投入;对于青年拔尖人才,学校在考评其研究方向的前沿性、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投入或持续支持。——真正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后备力量。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基础研究更讲究个人能力,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因,需要拥有对学术研究的一腔热爱和痴迷。——面对未来的重大责任,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迎难而上,提升西工大的基础研究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研究就是西工大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了这一溪活水,新鲜的思想、概念,自然会源源流出。

 

青年教师是西工大的未来。今天,在国际科学的大赛场上,青年教师理应大步走向世界,勇夺“金牌”。让西工大的创新思想,自由翱翔在国际的学术舞台上!

(编辑:田庆青)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