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雪域高原。面临着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任,人才瓶颈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2009年到2013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国家民委、科技部等7部门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启动实施了第一批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5年来,累计为西藏培养6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同时组织了5期专家团赴西藏开展学术讲座、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活动,培训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特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点,将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途径。
对最急需的人才特殊培养
西藏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的扎西普顿,是2009年首批西藏特培学员。回想起5年前的情形,他依然兴奋不已。“当时,我正在出差的路上,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通知去河海大学学习一年。我真是没有想到啊,工作20年了,还能有机会再走进大学校园。”
由于师资力量、自然环境、资金等多种因素限制,西藏依靠自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困难多、力量薄弱。而经济社会发展又急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矛盾状态迫切需要国家采取特殊方式予以大力支持,特培工作因此应运而生。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特培工作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以中高层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采取实际工作锻炼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选拔120名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到内地进行为期1年的特殊培养,同时组织一批专家赴西藏开展服务活动。
一年的脱产学习,不仅让扎西普顿学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计算方法,重新认识和审视西藏水利水电工程,也顺利地晋级高级工程师。结业后,他不负众望,把学到的知识整理编撰成35万字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常用计算Excel应用程序集》一书。“西藏特培刷新和升级了我的知识,是我事业的新起点。”扎西普顿感慨地说。
“在选拔培养对象时,我们主要围绕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着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重要科研领域和民生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培养范围,把最需要的人才送出去特殊培养。”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600名学员里50.83%来自基层企事业单位,49.17%来自西藏自治区直属单位。分别集中在教育、卫生、农牧等基础领域和矿业、文化产业、高原特殊生物产业等优势支柱产业。
用最管用的办法特殊培养
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和使用相结合是特培工作的重要特点。
“根据学员的专业特点,我们实行了一对一导师制,还组建了导师团队,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参与特培工作的培养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说,特培学员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专家讲座、课外实践、基层调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有的学员还和导师一并承担工作任务,在掌握前沿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际工作本领。
2010年特培学员普布,就职于西藏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此前面对西藏地区沥青路面病害难题一直一筹莫展。正在迷茫之时,单位派他到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学习。“我被安排跟从毛雪松老师学习,一下子就感觉柳暗花明。导师针对我的科研项目给予了十分具体的指导。”普布感激地说。
据了解,第一批参与特培工作的培养单位共有12个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等87家单位,大多是国内一流学府和科研院所,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信息资源、优秀的科研教学团队、浓厚的文化氛围。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特培,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视野进一步开阔,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
为确保培训质量,使特培工作有章可循,人社部还会同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7部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共同探索制定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管理暂行办法》、《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学员手册》等文件规定。按照培养单位的地域分布,合理划分片区,建立片区负责人制度,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座谈、联谊等形式,加强与特培学员间的沟通交流,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坚持业务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培养质量。
让人才能量充分释放
“通过特培,西藏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学科带头人相继脱颖而出,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扎下根,持久发挥作用,更加切合西藏的实际。
据统计,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有26人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有49人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38篇;有7人申报并主持参与10项国家级科研课题;60人返岗后晋升了高级职称。
返回岗位后,特培学员大多成长为本单位、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在工作中发挥引领、带头和传帮带作用,凝聚一批相关专业研究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
扎西普顿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统揽的具体项目增多,“担子”加重,还承担了一项更为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是带动培养单位里的年轻科研人员。如今,他组建的一支结构梯次比较合理的团队已具雏形,正朝气蓬勃地开展西藏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工作。
如今,特培学员利用特培期间所学新知识、新技术,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锐意创新,已经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西藏山南地区农牧系统学员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和高产项目技术指导,其中春青稞、冬小麦、籽粒玉米三项累计增加总产值就达195万余元;西藏第二人民医院学员开展了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两项新技术……
除此之外,西藏特培还搭建了一座西藏与内地交流融合的桥梁。西藏农牧厅选派的特培学员,积极与内蒙古、四川等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西藏博物馆特培学员,与首都博物馆技术部在合作开展馆藏珍品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还就西藏博物馆科技保护的发展、锈蚀藏品的保护处理、人才培养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5年弹指一挥间,特培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然而,这项工作并没有就此驻足,第二批西藏特培的幕布即将开启。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与第一批相比,第二批将进一步扩大培养范围、增加培养经费、提高培养标准,为支持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记者 李微)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