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引才活动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最年轻一等奖得主仅34岁

关注微信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最年轻一等奖得主仅34岁

时间:2014-04-02来1源:解放日报 作者:91boshi

记者 俞陶然

昨天公布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有三个数据尤其值得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占获奖总数的66.8%、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获奖总人次的62%、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4%。

这三个数据反映出上海科技发展的哪些特点?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科委有关负责人和部分获奖人员。

前瞻布局

两个获奖项目提前5年规划

据统计,在此次获奖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获奖比例达66.8%,创历史新高。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主任刘海峰表示,以上数据反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突破了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瓶颈,成为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国家相关部委、上海市相关委办局的前瞻布局是分不开的。

以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重大工程”为例,早在2009年,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就签订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上海示范网的合作协议。在三方的联合支持下,上海未来宽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一张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广播电视网,已覆盖500多万户申城用户,每户带宽可达30兆。通过东方有线网络有线公司的商业运营,广电网上成功整合了直播、点播、回看、通讯等业务资源,提高了家庭用户的体验。

在生物医药领域,从2009年起,本市已制定了两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5年来上海该产业的规模稳步攀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时惠麟等完成的 “抗高血压沙坦类药物的绿色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就是这一进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成果。该项目开发的绿色原料药制备工艺,已应用于7个沙坦类原料药生产,其中氯沙坦钾等品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制剂制备技术已应用于14个制剂,其中7个产品获欧盟EMA批准,2个获美国FDA批准,成为我国沙坦类制剂中唯一出口欧美的系列产品。

留住人才

最年轻一等奖得主仅34岁

从获奖人员来看,此次科技奖励大会共有2441人次获奖。其中,35岁及以下年龄段有585人,占24%;36—45岁有929人,占38%。

记者了解到,在获奖人员中,很多人都入选过市科委设立的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得到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 “复杂疾病遗传机制研究中若干关键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的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师咏勇今年34岁,是此次奖励大会一等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2012年,他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20万元资助,用这笔经费带领团队开展“家族的精神病遗传学研究”课题,发现了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多个易感基因。

除了科技启明星计划,师咏勇还把获奖归功于他的研究生导师——贺林院士当年的建言。2006年,师咏勇获得博士学位后,想出国做博士后,因为在他看来,“学生物的人总得出国深造一下”。然而,贺林建议他留在国内发展,说这也许会带给他更好更快的发展通道。果不其然,选择留在交大的师咏勇2006年就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仅仅时隔2年,又被破格评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这样一来,未满30岁的他就可以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这次我能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奖,得益于这些年团队的共同努力,回过头来看,我留在国内做科研这条路是走对了!”

协同创新

企业项逾三成产学研合作

昨天发布的《授奖名册》中,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有131项,占44%;大专院校牵头完成的项目有98项,占33%;科研院所牵头完成的项目28项,占9.5%。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总数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位居第一。这反映出沪上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中,大多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这类成果占获奖项目总数的36%。刘海峰表示,这些年来,本市政府部门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使实验室里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市的科技奖励工作,也会对这种创新模式有所侧重和引导,激发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助下,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