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拥有民商法博士的高学历,却甘愿留在并不发达的家乡,成为一名“乡土律师”。如今,许多奉新人都能脱口叫出他的名字,不仅仅因为他是群众维权的贴心人,也源自他对法律公正的孜孜追求
法制网记者 黄辉
身着笔挺的中山装,颇显儒雅之风,眉宇之间透出坚韧和刚毅。这是《法制日报》记者初见许建国的第一印象。两个小时面对面采访后,崇敬、信仰法律,扎根乡土服务百姓的许建国,展现在记者面前。
1956年出生的许建国是江西智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研究生班毕业。同学们纷纷远走高飞实现梦想之时,许建国选择留在家乡——江西省奉新县,成为一名"乡土律师",与农民结下不解之缘。
奉新是一个仅有31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县,辖区18个乡镇(场)山区、丘陵过半。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往返城里办事极不方便,特别是一些生活贫困的老人,几年都难得进一次城。而在山区,因山林权属、宅基地、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怎样让偏远地区群众有困难时,也能得到及时的法律帮助?"许建国告诉记者,看到有的山区农民为了一起纠纷远道而来却找不到律师时,他决定改变以往在律师事务所坐等群众上门的做法,主动下乡将法律服务送到农村,将律师事务所搬到群众家门口。
2006年起,许建国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先后与奉新县澡溪乡、宋埠镇、东垦场、罗市镇等乡镇政府,签订常年法律顾问协议,定时(每月上门1天至两天)、定点(在固定场所服务)、定人(指定专职律师)服务,为群众开通免费电话(律师全天候免费咨询解答),及时向当地党政部门报告有关纠纷动态。
就在那一年,某乡政府决定改造政府办公室旁边的危房。部分村民以该房原系祖宗祠堂为由,极力抵制、阻挠乡政府拆迁改造,并在群众中扩大事态、煽动情绪。作为乡政府法律顾问,许建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认为,该房产权几易其主,现在已属公产(有房屋产权证为凭),依照法律规定,村民们无权向乡政府主张权利,更不能无端抵制、阻挠改造。
当时,物权法尚未出台,许建国凭借自己扎实的物权理论功底以及对其他相关法律的了解,与当地乡镇干部一同找到村干部和有威望的村民,反复说理劝解。经过他们的大量工作后,村民们非常信服地放弃原有主张,拆迁改造得以顺利进行。
时年60多岁的罗市镇农妇章进妹,进城做保姆照顾某老人很遂老人心意,后二人结为夫妻,却惹怒了老人的所有子女。婚后半年多,老人去世。因为遗产问题,章进妹与老人的儿孙发生激烈冲突,但她身单力薄、无人相助。许建国为她提供法律援助,反复劝解、安慰章进妹,还两次驱车前往两百多公里外的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情况。最后,法院判决支持了章进妹,有效维护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如今,许多奉新人都能脱口叫出许建国的名字,不仅仅因为他是群众维权的贴心人,也源自他对法律公正的孜孜追求。
浙江移民蔡菊燕随父母落户奉新县罗市镇。2008年,她在南昌市某饮食店打工时,食客乐某吃完饭不给钱,要求蔡菊燕到其家去取。途中二人发生纠纷,乐某酒后骑车不稳倒地受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蔡菊燕被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获判有期徒刑一年。
蔡菊燕不服提起上诉,上诉请求被驳回。刑满释放后,蔡菊燕仍不服,找到许建国要求维权。许建国反复推敲案件材料,以蔡菊燕案再审辩护人身份出庭为其作无罪辩护。
"此次无罪辩护,与其他辩护律师的工作方法有所不同。"许建国向记者解释说,庭审中,他重在分析证据、运用证据;重在向法官阐明律师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重在强调刑法理论对办案的指导意义。
最终,再审法院采纳许建国的意见,蔡菊燕被判无罪,久违的笑脸重回蔡菊燕脸上。
法制网南昌5月18日电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