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待遇,从熟悉的计算机专业跨入生僻的生物信息领域;执着与付出,使他成为“科技大牛”。
他是国家第五批“青年人才”入围者、第十六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镇海。
张镇海目前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5月26日,在南方医科大学枫林堂的会客厅里,这个埋首于实验室的研究型学者,好不容易挤时间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谈他的科研成果以及对生物信息学的认识和见解。
放弃高薪辞职出国深造
5月26日晚,饭点。忙碌的张镇海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而采访刚结束,他又立马赶去参加一场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了。
这是张镇海喜欢的节奏。了解张镇海的人都知道,他停不下来,尤其是在追求创新创造的道路上,更是如此。
1995年,张镇海从山东莱西农村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他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多家知名企业的系统研发工作。但丰厚的薪水和富足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安于现状。
那时,张镇海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和分析数据,单调重复的工作让他觉得乏味、无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生物信息科研,认识到科研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知识,尤其是与疾病相关的科研。张镇海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深造。此时,妻子感到不解,坚决反对丈夫辞职出国,好不容易才被他说服。
为何要放弃安逸富足生活?张镇海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有激情和动力。当自己的研究发现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时,那感觉就好像是人伴随着知识得到了永生。我从中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再多的物质财富都比不上的。”
以实验室为家“博士奶爸”创纪录
2007年8月,张镇海远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般来说,美国生物相关专业博士学习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想到自己已年过30,张镇海急了。他和导师提出用4年时间完成学业的想法。同班的一位硕士生还因此嗤笑他“异想天开”。
然而,张镇海丝毫没有理会身边的质疑与嘲讽,仍然坚持自己的节奏。攻读博士期间,他因为经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把睡袋、牙具、换洗衣物等生活用品全部搬到实验室,那里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
博士生涯的最后4个月,张镇海迎来了小女儿的诞生。但他还来不及仔细体会初为人父的喜悦,巨大的压力就已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了。
为了照顾妻子与两个孩子,张镇海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来回奔走于家庭和实验室之间:既要忙着做实验、写博士论文,又要抽空与导师讨论工作进展,还要承担起大部分家庭责任——这位“博士奶爸”,学会了给初生婴儿洗澡、换尿布,还参照月子食谱为妻子做饭。
回忆起那段忙碌的时光,张镇海的妻子感叹:“这么难熬的日子都挺过来了,再没有什么坎过不去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镇海的辛勤付出也换来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创造了两项纪录:不到3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答辩,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宾州州立大学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中唯一在顶尖杂志Science(《科学》)、Cell(《细胞》)、Nature(《自然》)上都有文章发表的博士生。
填补国内空白研究成果造福社会
毕业后,张镇海供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疫苗研究中心,从事艾滋病广谱抗体的研究。在短短3年,他就开发了一套世界领先的抗体分析系统,与多个世界一流研究所合作,成功挖掘到目前最为有效的HIV-1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在美国正准备用于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实验。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张镇海会从此安定下来时,他再次选择了走一条不寻常的路:回国!
回忆起归国前相关科研界领域的发展情况,张镇海说:“以艾滋病研究为例,国外的研究无论是资金使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都比国内更具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很多科研单位和国外进行的合作有时是不对等的。”
为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利空缺以及更好利用疾病相关资源,张镇海回到国内,与一些致力于疾病研究的教授进行科研交流,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谈起自己的科研成果,张镇海一下打开了话匣子:10%到20%的艾滋病患者体内会产生HIV病毒抗体,其中又有少部分人的抗体是广谱抗体,可以消灭绝大部分的HIV病毒。他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找出这样的抗体,并设计疫苗在普通人身体内诱导产生这类抗体。“但光找到还不行,它们还很弱小,像没长大的孩子,我们的任务还要培养其长大,最终让抗体定向杀死HIV病毒,减轻病人的疼痛,解决医学、社会问题。”
2013年,张镇海入选国家第五批“青年人才”。
在他的带动下,周围许多朋友都纷纷表示,希望回国发展。“越来越多海外的研究者向我打听国内的情况,其中有一些人已经回来了,这对改善国内生物信息研究的现状肯定大有帮助。”张镇海高兴地说。(编辑 蔡明奕)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