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在工作。
东方网9月12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三清博士”——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的高材生,堪称“博士中的战斗机”,有了这顶“帽子”,很多“高大上”的工作都会抛来橄榄枝。但今年32岁的谢邦鹏却“不走寻常路”——在众多就业机会中,他最终选择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当了一名一线工人。3年内,他率领团队申请了27项发明创新专利。面对社会上各种“唯高薪”论,谢邦鹏有自己的坚持,“除了物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
圆儿时梦
博士当了电力工人
梦想从儿时的玩具萌芽。谢邦鹏老家在成都,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和电有关系的东西,用手电筒的干电池搭灯泡,还把电动玩具车拆了看电路。”5岁上小学,高中时数理化都得过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谢邦鹏就是人们说的那种“学霸”。1999年,他以高出四川录取线40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那年他17岁,而专业,选的就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大三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为出国做各种准备,但谢邦鹏对此却兴趣不大,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已被保送为中科院院士卢强的硕博连读博士生,“卢老师是电力系统首席科学家,电力行业的泰斗,能做他的学生,我感到非常幸运。”
“电力”能转换成“磁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谢邦鹏。2008年博士毕业,谢邦鹏眼前的职业道路有很多条,但他还是难舍电力。最终,谢邦鹏的选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做一名电力工人。
谢邦鹏说,小时候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的梦想”时,他的回答是“工程师”,这个梦想从未改变,只不过,这个“工程师”要从一线工人开始做起。
“零技能”菜鸟
主动要活干很快成达人
2009年初,谢邦鹏第一次跟着继保班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现实”就狠狠地给了他“闷头一棒”——“三清博士”瞬间变成了一只操作技能“菜鸟”。
“继保班”是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的重要班组之一,主要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继电保护、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对于工作的原理,博士自然是懂的,但第一次进入工作现场、看着师傅们各自忙开时,他却只能“傻站”在一边,因为“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
好在此时,班里的老师傅给了他鼓励:“万事开头难,你学起来肯定很快的。”这句话让谢邦鹏突然明白,虽然自己有博士学位,但都是理论知识,面对实际工作,除了从零开始,别无他路。
谢邦鹏又开始发挥“学霸”的潜能。他一边翻看各种工作规程、说明书,一边主动向班长“要活干”,单位规定下午5点下班,他经常主动加班到晚上七八点。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劳模”: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多、看图纸最多、做笔记最多。
从“零技能”菜鸟到操作“达人”,谢邦鹏用了一年时间。时至今日,他仍坚持着工作时“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组里最晚下班的,“已经习惯了。”
回想那段日子,谢邦鹏坦言“挺痛苦的”,但他从没后悔过。“在清华时,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一句话,‘清华出去的(学生),即便是扫大街,也要扫得比别人更干净一些。’我一直认为,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如果你做都没做就开始后悔,只能说明你的选择根本就是错误的。”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
“丈量”世博供电路径
2010年,他和女友黄玲在上海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裸婚”。那一年,他从一线班员成长为现场工程师。那一年,除了继保班的工作外,他还被抽调去参与世博区域变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
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条件之一,电力对世博区域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谢邦鹏手头有一些前期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是不是都能和现场的设备对应得上?认真的谢邦鹏开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把浦东世博区域各站点的全部供电路径走一遍。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来非常累。”除了走路,谢邦鹏还要进入每一个配电间、钻进每一个地埋变的坑道查看设备,晴天出来一身灰,雨天出来一身泥水,“现场不可能换衣服,那是冬天,但有时候湿衣服也要穿一天。”最终,在用双脚“丈量”了浦东世博区域供电路径之后,谢邦鹏和同事精确绘制出了数千条线路的接线图。
作为电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备过硬的“本领”外,还必须“随叫随到”。
2012年夏天,谢邦鹏凌晨3点接到一个抢修电话:35千伏黄楼站一仓10千伏出线倒闸操作时不能正常送上,他和同事董逸俊立即赶赴现场。黄楼站是一个老站,10千伏开关室里就像一个蒸笼,谢邦鹏和董逸俊进去不到3分钟,衣服就已被汗水湿透。所幸,此时的谢邦鹏已练就过硬的现场处置本领,他很快查明原因,一个小时后,更换完一套微机型保护装置,顺利送电。“我们走出闷热的开关室时,东方刚刚开始发白,正巧隔壁农家院里的公鸡叫了,那个场景让我印象太深刻了。”
类似的紧急抢修任务,这么多年来谢邦鹏完成了无数次。
[创新]
老师傅一句抱怨
引来一项项专利
在谢邦鹏继保班的工具包里,总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长的小钢管,工人们称之为“套筒”。这根不起眼的“套筒”,却是一项专利产品,而它的“诞生”则来源于班里老师傅的“抱怨”。
“在调换电磁继电器时,因为螺丝的‘腿’太长了,普通套筒用不了,用钳子拧又非常麻烦,费时又费力。”苦于市面上没有这方面的专用工具,老师傅们顶多也就是工作之余抱怨两句。但谢邦鹏却开始琢磨:既然工具不顺手,为什么不设计一个顺手的?
随即,他就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开发出了一套电气化组合式装卸工具。“其实这个原理很简单,就是做了一个套筒,套筒的两头都标准化,一头对接螺帽一头对接螺丝刀或电气枪,去现场工作的时候,根据螺帽的型号选择带相应型号的套筒就可以。”谢邦鹏拿着“套筒”介绍说。而就是这个简单、小巧的套筒,解决了一线工人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烦。“现场拆一套设备有时要拧上百个螺帽,用这个组合工具效率大大提高,我们测算过,拆一套设备就能节约1小时。”陈文杰说。
而谢邦鹏带领团队的发明创造远不止这一项。从2011年成为继保班的班长到2013年,短短3年间,谢邦鹏就带领团队申请了27项发明创新专利,平均一年近10项,同时还发表了7篇EI、核心期刊收录的科技论文。
[对话]
比起赚钱,此工作
带给我更多成就感
记:如果你当初入职外企或出国,薪水可能比现在要高很多。你后悔吗?
谢:最近一两年,我的确不时会听到有人跳槽的消息。无论是清华研究生的师弟,或者那些早已转行的本科同学,很多都已是年薪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我现在的收入在上海也就是中等水平,性价比真不高。但在我看来,我在物质上要求不高,只要不为吃饭、穿衣而愁,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就可以。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喜欢这份工作,比起赚多少钱,在这个岗位上我有收获、个人能力有成长有进步,更让我得到满足。
记:怎样当好一名新时代的蓝领工人?
谢:当一线工人,不能只是简单地“流流汗”,更多的应该是“过过心、用用脑”。电力行业也不是简单地接根电线、换个继电器,随着智能电网、物联网、特高压技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的引入与融合,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实践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