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纪委官网发布科技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证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已被依法批捕。据悉,李宁在农业大学“财大气粗”,人人称其为“李老板”。事实上,“李老板”名副其实,其名下有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在北京和无锡等地。(《中国经济周刊》10月21日)
既当教授又当老板是否可行?从国外的例子来看,似乎可行,如国外一流大学的不少教授都有自己的公司,以便让产学研“亲密”结合。然而,却很少看到国外教授像李宁一样把科研经费转移到自己名下公司,原因是人家的科研经费在分配、使用和监督方面比较成熟,科研经费的拨款与审核彼此独立。
也就是说,李宁之所以能套取科研经费,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科研经费在分配、使用、监督等方面出了问题。李宁既是一些重大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学术带头人,又是这些项目课题的评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一来,李宁涉及的相关项目就能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
有高校管理者指出,科研资金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科研项目人力成本的投入不到位,课题负责人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难免心理不平衡。二是已完成课题验收的结余经费,按规定应上交,但普遍做法是留给课题负责人支配,管理比较宽松。
在笔者看来,包括李宁在内的相关教授套取科研经费,首先我们要围绕“科研经费”的分配、使用等环节进行系统反思。要从相关制度上、现实操作上进行反思。应该吸取各种科研腐败的教训,完善相关制度,并监督实际操作符合制度规定。
其次要围绕“产学研”结合进行反思。既然国家投入巨额经费支持科研项目,还应该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进行周密设计。
虽然教授变“教授老板”在国内外的例子很多,但笔者却不赞同这种现象,因为教授所开公司的业务多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关,很难防止腐败。而且,教授一边搞教研,一边当老板,很难保证教研质量。另外,“教授老板”还模糊了教研与市场的边界。教授与老板,这两种角色不应该重叠或者模糊。
□张海英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