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引才活动 > 大学生带着硕士博士搞科研(图文)

关注微信

大学生带着硕士博士搞科研(图文)

时间:2014-02-21来1源:每日新报 作者:91boshi

 

显微镜下的石墨烯
显微镜下的石墨烯
大四学生带着硕士博士搞科研(图)

  一年内在国外核心期刊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美国化学会旗下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5篇论文,申请国家八项专利;去年他带领的团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得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22岁的大四学生张哲野,用四年时间阐释了什么是真的本科生“研霸”。如今,张哲野所在的实验室中有20多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半数人由他带着做实验。

  为了在石墨烯研究方面有所作为,张哲野没有考虑出国或者去更大的科研机构,而选择在华中科大上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继续创造更多“研霸”传奇。

  坚持 40人最后只剩他一个

  在华中科技大学,张哲野算是一个不小的名人。“研霸”、“未来科学家”,都是同学送给他的外号,可对于这些称谓,张哲野并不觉得有那么好,“我就是一个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

  与大多数大学生一样,从高考大军顺利突围的张哲野刚进大学时,并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一段什么样的大学时光。“没上大学那会,听人说上大学就是玩,怎么玩都行。”张哲野觉得,玩并不是他上大学的唯一目的,“至少应该干点什么名堂出来吧?”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两位科学家,凭借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在化学与化工学院上大一的张哲野找到了方向,“那两位科学家研究的石墨烯,也是我所在专业学习的范畴,我就想着在这方面多做点功课。”

  因为对石墨烯感兴趣,在大一、大二时,张哲野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设立的化学与化工创新基地,“在那里我碰到了对我帮助很大的王帅教授,那个时候他刚刚从国外回来,是国内研究石墨烯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正是王帅的悉心教导,凭着兴趣进到这个基地的张哲野显示出了在科研方面的天赋。

  做科研要想出成果并非易事,尤其在国内外都已深入研究的石墨烯方面,化学与化工创新基地在启明学院开始的日子举步维艰。由于一直没有突出的成果和亮眼的成绩,大家甚至一度忽略了这个团队的存在。张哲野进入化学与化工创新基地时,共有40余人与他同时加入,而到今天,真正留下来的仅他一人。

  正是由于他的坚持,陆续进入基地的其他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把他当做这方面的“老手”。

  “我刚来时,大家介绍他是"未来科学家",我第一反应是硕士还是博士,没想到是本科生。”同一个实验室的博士奚江波回忆说。在这个有20多个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验室中,一半的人由张哲野带着做实验。

  张哲野并不认同“本科生带博士硕士做科研”,“因为我来的时间比较长,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比较多,后来的硕士生、博士生是和我一起做实验,也不存在领导不领导,只是有时候我会负责一些课题,我们就是一起做实验。”

  刻苦 每天泡在实验室困了打地铺休息

  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帅介绍,在启明学院,即使是本科生,也有自己的科技创新实验室,且与科研办公用房同等对待,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更有专职教师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只要创新性比较强,设计思想好,研究成果就有可能发表在国外高端杂志上。”

  2013年2月,张哲野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了国外的一本核心期刊上。他还记得当把第一篇用英文写的论文交给导师后,导师把他的论文改得面目全非,“幸好自己学得快一些,没把这些论文给毁掉。”

  第一篇论文发表后,张哲野一发不可收拾,一年时间里他陆续在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

  这些论文给他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一些质疑声,“花钱就能发表论文”、“他的论文是别人代写的”……“有质疑很正常,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我的工作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出成果才是重要的。”张哲野说。

  虽然不想理会这些非议,但他也坦言有时会有消极情绪,“为了缓解压力,有时候我会去打打球,钓钓鱼,排解一下,然后再回头想想自己在这些方面付出的努力,觉得挺值得心里就会舒坦一些。”

  奚江波对这位学弟这样评价,“他对科研非常狂热,从骨子里爱石墨烯研究。”那时候的张哲野,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天,每晚11点睡觉,第二天一早就去实验室,以至于有时候室友们一星期都看不见他。有一段时间为了不打搅别人休息,张哲野经常在化学楼一个仅六平方米的办公室休息,在地上随意铺些垫絮,躺下就是一夜。

  “没有思路”、“做不出成果”,张哲野在人人网上的许多状态都与实验相关。“但其实就这么说说,第二天还是会规规矩矩地来实验室。如果不是兴趣,我不可能撑下来。” 凭着兴趣,张哲野在石墨烯的研究上越走越远,这些年他和他所在的课题组已向国家提交申请了八项专利,“今年下半年就能有结果。”

  今年下半年,张哲野要继续在华中科技大学念硕博连读。以他取得的成绩,去国外留学或者到清华、北大等名气更大的大学继续深造并不难,但他却选择了继续在自己熟悉的实验室坚守,“我相信在这里能做出好的成绩。”

  梦想 尽自己的一点力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对于这样一位执著于实验室的“研霸”来说,他的梦想是什么呢?

  “我想用石墨烯改变世界,”张哲野说,这看起来有点理想,但我只是想在实现的方向上尽自己的一点力,未来并不是不可能。而通向这个长远梦想的路上,他还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想让课题组在三五年内成为华中地区做石墨烯最强的队伍。”

  为了这样的目标,张哲野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泡着,大四下半学期没有课,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假期对他来说也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寒暑假我最多在家里呆一星期,就来学校继续做实验。”今年春节,张哲野只在家里呆了5天,“父母对我并不是太牵肠挂肚,希望我能出去闯闯,也不需要我呆在家里。”

  问及靠什么才能成为他这样的“研霸”?张哲野觉得他并不是“研霸”,“我就是靠踏踏实实做实验,并且一旦认定了就坚持下去,和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生。”

  说起石墨烯,他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国内许多专家都觉得石墨烯研究已经做到尽头,很难继续深入。“但我相信石墨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张哲野说。

  名词解释

  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为由,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

  新报记者 刘超群 顾明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