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引才活动 > 就业关口的“博士梦”

关注微信

就业关口的“博士梦”

时间:2015-01-08来1源:人文岭南 作者:91boshi
 毕业季即将到来,很多处于学历教育最高层次的在读博士,也开始为就业发愁了,而这在十几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规模的博士生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呈现出起点高、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就培养的博士数量而言,我国已步入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  
  然而,随着博士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当前我国博士生的学术水平、生活状态及就业形势总体并不乐观,相对于理工科博士生而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的境遇尤为尴尬。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广州部分重点高校,就当前文科博士生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怀揣“公考梦”的文科博士生  

  见 到王志强时,他正在图书馆紧张地做着“行政能力测试”模拟题。王志强再三向记者强调,“我的时间太紧张了”,最多只能聊半个小时。据了解,王志强此前参加 了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果均落榜了。眼下,他又在为即将举行的广州市公务员考试做着努力。  
  王 志强在2011年以专业课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他告诉记者,“从决定考硕士起,我就是为学历而学历。”他对记者直言,农村出身背 景的学生往往寄托了家长和亲友太多的期望,“他们不清楚外边的世界,只是觉得学历高就是厉害,就能挣大钱”。然而,随着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就业压力一年 比一年大,高学历却没有为他的求职带来薪金的增加。王志强对记者说,如今马上就要毕业了,但已30岁的他还没有女朋友。留在这个大城市最大的问题是房子问 题,“现在很多女孩没有房子是不嫁的,除非你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王志强看来,公务员就属于典型的“不错的工作”,于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开 始走上“公考”之路。  
  据 记者调查,像王志强这样怀揣“公考梦”的博士生不在少数。据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近年,拥有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进入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记者在国内某知名网站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邀请国内重点高校的近百名文科 博士生进行填写。调查显示,65.08%的文科博士生认可公务员这个就业选择,其中有33.33%的受访博士生明确表示会积极参加公务员考试。  
  一些人
  带有功利目的读博  
  小 宋是某重点高校中文系文艺学专业二年级的博士生。小宋说,马上就到毕业季了,身边的师兄师姐为找工作已经“饥不择食”了,“中学老师,甚至是小学教师,也 有很多博士师兄师姐去报考”。虽然自己还有一年才毕业,但身边有很多同学已按捺不住,开始早早准备找工作了。对此,小宋表现得比较淡然,“我读博士不是为 了找好工作,也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而是‘为学术而博士’”。  
  小宋的父亲是某高校中文系教授,因此她从小就深受家庭学术氛围影响,以至她在高中时就立下考博的志愿。“我就是喜欢文学,喜欢理论,钻进去之后发现书中、理论中另有一番天地。”她坦率地告诉记者,做学术研究让她感到快乐,“我喜欢这种感觉”。  
  然 而,小宋这样的人在博士生群体中并不是多数。在她看来,她的班上至少有一半人带了功利性目的读博,如换工作、评职称等。其实,对于这一点,很多博士生毫不 讳言,坦然承认拿到博士学位对于以后的薪资、职称等都有帮助。因为大多数文科博士生毕业后首选的就业方向就是进高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告诉记者, “现在要想进高校任教,别说一流高校,就是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大专院校都要求有博士学位”,所以很多有志于在高校工作的青年不得不先考取一个博士学位作为 求职的敲门砖。  
  然 而,一旦抱着功利心读博,为了获得学位,一些博士生往往会铤而走险,花钱找枪手代写代发论文。对此,小宋评论称,文科博士生面临各种压力,尤其是发论文的 压力,“一般院校都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两到三篇论文。然而,对于一个没名气的学生来说,有时只能通过花钱买版面或者代发论文。很多人读博 士都是冲着结果来的,过程对他们显得微不足道”。  
  结 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小宋认为读博最好具备四个必要条件。第一,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读博花销很大,虽然学校有一定补贴,但基本上是杯水车薪;第二,对学 术有极大的兴趣和热忱,这种精神动力不可或缺;第三,对本专业有一定天赋,苦读和努力并不一定能出好成果;第四,要有晚婚晚育的观念,对自己的婚育安排要 有一个清醒、合理的计划。
  资助少  经济压力大  
  目前,我国的博士教育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奖学金、培训拨款、研究拨款、出国访问、教育基金等部分,但实际资助额大多不能满足博士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中等偏下收入户的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7908.33元,而目前博士生补助水平大约为每人每年6000元。 据了解,长期以来国家对博士生的直接资助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博士生每月获得的生活资助已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另有数据显 示,51%的人读博期间一半以上费用需要家庭支付,奖助学金、助研收入、勤工俭学、助学贷款、亲友借款等方面的来源十分有限。  
  采 访中,有博士生向记者表示,每月获得的生活补助非常有限,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一日三餐只能在食堂吃个简餐,买书的钱可能都要从自己的牙缝里省才 行。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地导致博士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谋求生存上,而影响了个人的长远发展规划。小宋说,有些博士生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学有房有车有孩子 时,心里会感到更加不平衡。 
  在 记者的调查中,76.19%的受访博士生将留校任教作为自己的就业首选。然而,留校任教的博士生境遇也远非在读博士生想象的那么美好。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天骥向记者直言,当前高校的青年学者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被迫要发各种评职称的论文,还面临巨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  
  在 记者采访过程中,许多高校博导对当前博士生的种种生存现状表示无奈。不过,也有令人欣慰的事,从2011年起,各大高校都开始严格控制博士生招生规模,博 导终身制也逐渐被打破。小宋对记者说,“博士生的生源质量上去了,导师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应受访者要求,受访博士生均为化名)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博士生将面临找工作的难题。 资料图片
  专家言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
  很多人都对读博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事实上,博士生作为研究型人才,除了个别专业以外,大部分回报不高。博士是“傻瓜”读的,因为只有“傻子”才有傻劲,才喜欢一样东西,并将之当作安身立命的所在,如果读博希望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通常会失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
  在越来越突出的博士培养质量争议背后,是我国“博导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导师在博士招生、培养中权力很大;另一方面导师却不承担责任,产权不明晰,责权不统一。这需要对博士培养制度进行再设计。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世佑:
  博士生扩招了,博导也随之增多,但两者的含金量都降低了,加之一些培养机构培养条件不够,又很想把质量提上去,因此提出发表论文等要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连锁反应令博士生无所适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追求的是办学规模、办学政绩和现实利益,按照这种思路发展,研究生教育就会出现质量下降、研究生就业前景不佳的问题。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