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引才活动 > 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八年思考(图文)

关注微信

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八年思考(图文)

时间:2015-01-15来1源:浙江大学报 作者:91boshi

人才网

  2006年以来,从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2006-2010年侧重于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2011-2013年更为重视中国城镇化与大学的关系,2014年开始重点转向世界变革与科技人才培养。我们来分别看下具体情况。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能源消耗增长过快,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着弊端,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工程教育缺乏认真的评估;工商文化薄弱,工程科技人员待遇低、创新能力不足。

  同时,中国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宏大的工程规模为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里,我要重点阐述的是工程创新的特征。

  首先,工程创新要求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性。工程师的知识不仅基于自然科学,还基于社会科学以及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千方百计的,远非YES或NO。因此,创新型工程师的知识特征,应当是宽、专、交相结合。

  其次,工程创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的。因此工程和市场有密切联系。工程的发展既受科学、技术与经验的引导,又受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引导。

  第三,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多样性。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主要是仿照前苏联模式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及仿照美国模式的研究导向型人才。这两类人才当然都是需要的。但是,我们还迫切需要另外三类工程人才:1)理论加技术实践并且是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2)理论加技术实践结合创新设计的产品创新型人才;3)理论加技术实践结合创业与市场能力的工商创新型人才。

  第四,成才的团队性。岗位与团队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岗位成才的团队(从单位到课题组)特征包括5个方面,即杰出的团队带头人、优良的人员结构、获得项目的机遇、鼓励创新的文化以及有效的运作模式。

  第五,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才过程的长期性。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成才峰值为37岁。而工程科技人员成才的最佳创造年龄要晚5-10年左右,成才峰值在45岁左右。

  针对以上挑战、机遇及特点,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一方面,建议教育部分别选择一批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进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建立企业鼓励优秀人才到大学任教和大学教师到企业兼职的机制,使得教师本身具备必要的工程背景。

  二要组织在职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再培训。我国现有在职工程科技人员约1200万人,国家应选择其中约1%的优秀者进行3-6个月的工程创新能力再培训,使之充分掌握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学科和设计知识等,以增强其创新精神与能力。

  三要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建议我国尽快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制,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产学研结合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研究,为我国的新型工业道路提供全面高效的科技创新支撑。

  中国城镇化与大学的关系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智能城市的研究。我们发现,企业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年春节后,靠招工而开工的企业与雇用熟练工人的企业展开竞争,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中国很多企业如要建立品牌,必须提高员工素质,并不断给员工培训机会。

  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美国的汽车行业与匹兹堡大学分不开,在德国,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波恩、斯图加特等这些大学支撑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调整。在中国,很多100万左右人口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能提升产业的大学。但同时要注意,如果一个城市的大学太多,可能对控制人口膨胀不利。

  因此,中国的城镇化需要认真规划大学的水平与分布问题。

  世界变革与科技人才培养

  世界正面临着几大巨变,比如大家听得比较多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

  此外还有经济革命。美国经济学家BrianAuther最近提出了“第二经济”(secondeconomy),即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人们熟知的物理经济(第一经济)之外的第二经济(不是虚拟经济)。

  再者是世界的新空间。世界原来是二元空间:人类社会(H)和物理世界(P)。但近年来,信息力量的迅速壮大,已成为新的一极———信息世界(C)。CPH三极中,任意两极的互动,都可以对第三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6月3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那么,在未来10年中,中国的科技人才如何培养?我认为一要密切关注大数据时代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二要关注人才培养模式:不变部分+变化部分。不变部分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三元结构,变化部分则是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