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其施政关键词
简单回顾一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我们不难发现,“改革”,是其施政关键词。
2013年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同步推进“新四化”建设,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2013年4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会议指出,实行“营改增”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2013年4月2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重点是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会议指出,这是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的重要一步。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部署。会议认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顺应了人民期盼。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造福广大群众、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
2013年11月1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进一步抓好2013年年度改革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三管齐下”: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
2014年5月1日,《求是》刊登李克强文章《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李克强在文章中指出:去年,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我国经济不仅避免了“硬着陆”,而且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增长平稳、就业扩大、物价较低、收入提高,既好于预期,在国际上也很抢眼。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因素是靠改革。
具体来讲,中央采取了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的办法。
一是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各项改革。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是实现去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二是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资金紧张怎么办?我们千方百计盘活财政、货币资金存量,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压减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最大限度挖掘资金潜力。同时,想方设法用好资金增量,优化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结构,集中用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结果没有多花钱却多办了事,还办成了一些大事。
三是着力依靠改革实施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既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又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发生了可喜变化。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0%,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实施更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多项民生制度的完善
今年以来,中央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税收政策、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手续等制度设计,以创业带动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改革红利得到释放是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
“改革优化了制度,制度保障了民生。”据北京法学院教授蒋大兴测算,注册资本登记制改革实施首月全国新登记企业30万户,仅此一项就可增加就业300万人。
除就业外,国家同时着手推进多项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今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体人民将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4月9日,国家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群众看病难的矛盾。据中国政府网5月14日消息,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近期收入分配改革将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6月6日,国务院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下好改革先手棋,发挥市场“主引擎”和政府“助推手”作用,将惠民生作为重要抓手,争取今年经济发展“上半场”表现不俗,“下半场”勇夺佳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有专家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如果将惠民生作为评价改革和发展的标准,统筹促改革与稳增长,很多争论和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14年以来,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广大百姓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不仅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还将随着改革的深入全面升级。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究竟原因何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除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人民日报》强调,尽管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阶段,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另外一个“期”:中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角度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还在路上,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失去信心。从短期来看,稳增长仍具备支撑条件,今年预期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当前,国家正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核心,以改革建立起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把改革的红利真正送到社会的最基层。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改革,构建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思维符合中国国情。”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分析。
“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的提出,是对以往各项具体惠民生政策的整合,通过制度安排强化为政府责任。今后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的投入,让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活力取决于这些微观细胞的质量和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在日益增长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主体活力四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