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只需要自己智慧的大脑,那您们申请科研经费是申请滋补品吗?”、“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走向科学的顶峰?”、“有的人是在湖边散步的时候想着科研,有的人在看到美女的时候想着科研,您都在什么时候想着科研呢?”
9月18日晚,一场名为《理解数学》的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可容纳几百人的礼堂进行,场内座无虚席。这也是国科大为首次招收的300余位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由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席南华主讲。讲座后,五花八门的问题接连抛来,提问者多为这些初入国科大的本科生。而“国科大一期”的头衔、“院士亲自授课”的配备等,更让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位于北京市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光明网记者 杜玮/摄影)
学生:为纯粹科学而来
7月24日,一篇名为《我们选择国科大,是选择纯粹的科学!——首批本科生致所有人的一封信》的文章出现在了国科大的贴吧里,其中对于国科大招收本科生以来的一些负面评论一一予以了回应,署名为“国科大一名本科生”。
帖子自发布以来,仅两个月时间,点击量已达12万,回复450条。在回复中,多为对这批本科生的支持,也有少数诸如“孩子被忽悠得不轻啊,哪里有纯粹的科研”的不同意见。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新生刘翼豪。
“其实当初我也只是看着有人在黑国科大,就想写篇文章正下名。”刘翼豪的理由并不复杂。面前的他身材有些瘦小,但眼光闪亮,话语间带着坚定和激情。
来自云南的刘翼豪今年以677分的成绩进入国科大。他说选择这里是因为喜欢钻研,对理工科也挺感兴趣,正赶上国科大首招本科生,觉得会有一个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这次国科大招收的本科生将由中科院的院士或研究员亲自授课,实行小班制教学,而且将尝试“三段式”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毕业论文阶段每个阶段每位学生都会配备一名院士或者研究员做为其学业导师。
“我考虑过人大和浙大,但如果要想研究的话,国科大的师资和底蕴确实要更好一些。”刘翼豪对光明网记者分析道,“师资占了很大一方面,其次是他的培养模式。”
与刘翼豪一样,同样看重这里科研资源的还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徐立。“院士一对一很吸引我,国科大全国科学领域厉害,也久闻大名,今年第一次招本科生,觉得这个机会好好把握,就过来了。”徐立笑着说,“想做科研,国科大比较纯粹。”
院士:职业生涯中首次为本科生上课
300余名本科生的加入,不仅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启程,而为本科生上课,也成为了一些院士、研究员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邢志忠教授几天前刚刚给本科生上完第二讲课,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首次为本科生授课。在这之前,邢志忠更多的时间是待在研究所,虽有过给研究生、博士生的上课经验,但在他看来这和跟本科生打交道还是有着很大不同。
“告诉他们知识该怎么学,应该学哪些,然后举些例子,尽量浅显一些。”邢志忠向光明网记者讲着自己新鲜出炉的授课心得。“但是对本科生,这么多东西放在一起,用什么样的节奏,穿插多少有趣的东西能够合适,我还在摸索。”
为了本科生教学,邢志忠拿出不少精力来看教科书、亲自制作课件、思考如何讲课。邢志忠坦言“比上研究生的课还辛苦”,而且会影响到他的科研进度。但他觉得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把一些前沿的信息带给这些新生,花这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尝试吃一口螃蟹嘛。我觉得对我职业生涯来讲是件好事,因为我经历了很多的场面,各种尝试都觉得很有趣,那么到大学来教一下本科生,这也是一种尝试。”邢志忠笑着说。
在教学方面,讲授《线性代数》的席南华与邢志忠有着相似的观点。“对本科生显然要帮助他在理解上更注意一点,如果能在讲课中拉近抽象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他们就更容易理解。”席南华说。
席南华院士在为本科生上《线性代数》课(光明网记者 杜玮/摄影)
在席南华的课上,可容纳七十人左右的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甚至不乏没选上课来旁听的学生。他不时讲一些知名数学家的轶事,抑或把一些数学概念通过举例或调侃的方式加以解释。
“定稿不是因为完美,是因为不想干了,累了”、“帅哥、靓女不能算一个集合,你说他帅,这个事情没有一个定论”、“找男女朋友,有特定条件,但满足条件的可能无解,当然,希望你们有很多解,但有很多解也是件麻烦的事”……
“导师制”和“双班主任”的喜与忧
除了院士、研究员的亲自授课,“导师制”也是国科大吸引众多学子的重要原因。
国科大副校长王颖介绍说,这次国科大从6000多博士导师中选出395名学术水平高、有时间精力、愿意与年轻人打交道的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人才”入选者,组成了本科生的学业导师队伍,旨在对学生品行、学习、生活、科研、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培养。每个学生可以预选不超过3名导师,最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一名导师。
而导师的工作繁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在9月15日公布的导师双选结果中,300余名学生中,共有235名确定了学业导师。而剩余的125名学生,由于导师工作繁忙或出国等原因,结果依然待定。
“我志愿里只有一个是院士,毕竟院士太忙了。”刘翼豪说道。同为计算机专业的蒋宇哲也有着相同的考虑:“选院士的人太多,而且院士工作忙,接触少,交流不会太多。”
在“导师制”的第一阶段,按照规定,每个导师最多可以带8名学生。作为热门人选的席南华院士,最终在十几名申请者中确定接收7名学生。
课后,席南华院士为学生答疑(光明网记者 杜玮/摄影)
“刚开始我并不想选这么多,后来感到拒绝他们也许不大好,所以把他们拉进来了。因为考虑到精力,这主要还是个责任的问题。”席南华说道。“他们的学习还在简单的过程中,所以需要指导的地方还是比较简单。”席南华称在第二阶段导师每人会带不超过3个学生,最后一年不超过2个。
谈起这学期的指导计划,席南华有了初步计划:“一个学期我只要觉得能安排过来,就把他们召集一起,至少一次,我估计两次比较正常,三次最多。因为平常还有机会接触,还可以通过Email,或其他方式,集中起来,两三次就够了。”
事实上,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在国内许多高校已经试行,但实际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 对于如何保证“导师制”不是一纸空文,王颖回答说,会通过导师交流记录卡来进行监督。如果一个学期下来,发现哪些老师经常比较忙没时间指导,那也可能去适当更换。同时,她也希望学生能更主动地和导师联系交流。
而此次与“导师制”并行的还有由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担纲的“双班主任制”,但自8月底开学初的一次班会后,几个班的同学都表示目前班主任再没有组织见面,也没有收到接下来进一步的安排。
培养一流科研人才尚在路上
国科大这次招收本科生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以缓解当下科研领域青黄不接的局面。
“我们的科研事业肯定要后继有人。”席南华说,“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最高峰的研究时间应该已经过去。这样一来培养更优秀的年轻人,把我们的经验、所感所悟传授给学生,这样我们相信他们能成长得更快,能少走很多弯路。”
但由于师资的有限,也为了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国科大的招生规模也只能暂定为300人左右的小规模招生。
事实上,科研人才不足不仅是中科院的难题,更是我国一直以来面对的尴尬。2005年,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同样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席南华,这次也想借助中科院的科研力量,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做些新的变革。在调研了国外几十所顶尖院校后,他发现国内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非常严重。
“国外教育非常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交叉能力的重视,虽然我们国家很多年搞交叉,实际上没有全面和很好的训练,是做不了的。国外很早从大学就开始训练这方面事情了,这个我们跟人家差得很远。”席南华表示。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次国科大实行的院士本科教学及导师制,体现了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和重视,但是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把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作为重要的目标。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