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博士后招收 > 高校博士后招收 > 大连工业大学2025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

关注微信

大连工业大学2025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

时间:2025-05-20来源:中国博士人才网 作者:佚名

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学校经过不断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培养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为了进一步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增进学术交流,建设高水平大学,现面向海内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我校工作。学校将为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健全、创新的科研平台。

一、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

二、招收条件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不良记录。

2.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肯埋头苦干,能开拓创新。

3.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

4.申请者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5.申请者在站期间能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合作导师

食品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合作导师

联系方式

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朱蓓薇

zhubeiwei@163.com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侯红漫

houhongman@dlpu.edu.cn

乳品科学与技术、功能性益生菌

牟光庆

gq6552002@aliyun.com

蛋白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蛋白质构效关系

杜明

duming121@163.com

食品功能与营养、蛋品科学与技术

林松毅

Linsongyi730@163.com

贝类精深加工、海洋功能脂质

周大勇

zdyzf1@163.com

海洋营养功能食品及食品加工过程营养成分变化机制

谭明乾

mqtan@dlpu.edu.cn

鱼类加工理论与应用技术

董秀萍

dxiuping@163.com

食品胶体

吴海涛

wht205@163.com

鱼贝类加工理论与应用技术、食品加工过程的风味和品质变化机理及调控

秦磊

qinlei@dlpu.edu.cn

微生物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叶淑红

shuhongye@dlpu.edu.cn

食品中活性物质抗菌及健康功能及应用

夏效东

foodscixiaodong@yahoo.com

食品生物技术、蛋白质构效关系

钱方

qf09@163.com

油脂加工与功能营养

胡蒋宁

5103725@qq.com

藻类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启航

qihang55@163.com

海洋多糖的研究与开发

宋爽

songs1008@163.com

发酵食品和食品微生物

张素芳

zhangsf@dlpu.edu.cn

海洋多糖的生理活性研究

杨静峰

yjfgo@163.com

虾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蛋白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孙娜

sunna1215@126.com

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

陈翊平

chenyp@dlpu.edu.cn

海洋营养功能性食品

苏文涛

suwentao2020@yeah.net

发酵食品和发酵工程

林心萍

yingchaer@163.com

发酵乳制品中微生物构成及发酵特性研究和食品用菌种资源及益生菌功能研究

妥彦峰

tuoyf@dlpu.edu.cn

蛋白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和蛋白质可控聚集与界面调控

吴超

wuchao@dlpu.edu.cn

藻类多糖的活性研究和藻类多糖在食品中的创制研究

艾春青

acqdongying@163.com

脂质基营养食品设计制造与综合利用

宋亮

songliang@dlpu.edu.cn

海洋营养功能性食品

王海涛

wanght@dlpu.edu.cn

调味料开发与理论研究

徐献兵

xianbingxu@gmail.com

轻工技术与工程

研究方向

合作导师

联系方式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孙润仓

rcsun3@dlpu.edu.cn

生物质能源与功能材料

安庆大

anqd@dlpu.edu.cn

生物催化与生物分析

田晶

tianjing@dlpu.edu.cn

生物质精炼与纸基功能材料

平清伟

pingqw@dlpu.edu.cn

生物基纤维材料与造纸化学品

王海松

wanghs@dlpu.edu.cn

制浆造纸技术与植物纤维资源转化

石海强

shihq@dlpu.edu.cn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生物质利用

韩颖

hanying@dlpu.edu.cn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生物质组分分离利用

李海明

lihm@dlpu.edu.cn

微生物代谢与分子生物学

杨帆

yangfan@dlpu.edu.cn

生物质基功能材料及硅藻土的高值综合利用

张健

zhangjian@dlpu.edu.cn

生物质基功能材料

郭延柱

guoyz@dlpu.edu.cn

生物质催化转化及木质素基功能材料

肖领平

lpxiao@dlpu.edu.cn

微生物发酵与代谢控制

陈明

chenming@dlpu.edu.cn

生物制造与细胞工程

张宗申

zhangzs@dlpu.edu.cn

应用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

金朝霞

jinzx2018@163.com

木质素高值化利用

王兴

wangxing@dlpu.edu.cn

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开发

李尧

Liyaodlpu@163.com

生物质基化学品及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

马纪亮

jlma@dlpu.edu.cn

木质纤维智能感知功能材料

杜健

dujian01@dlpu.edu.cn

生物质能源及高值化利用

鲁杰

lujie@dlpu.edu.cn

生物质基智能与活性材料

吕艳娜

lvyn@dlpu.edu.cn

纤维素基高比能固态锂电池器件研究

高雪洁

gaoxuejie@dlpu.edu.cn

四、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

1.人事和工资关系转入我校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按学校在职人员管理,在站期间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

2.人事和工资关系转入我校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年薪20万元左右。

3.人事和工资关系未转入我校的博士后,学校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给予每月2000至3000元的生活补贴。

4.根据实际情况可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博士后公寓。

五、设站学科简介

1.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食品科学与工博士后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机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士、食品与营养农业硕士等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教学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营养与健康三个专业。入选第一层次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象,在ESI排名进入农业科学领域全球前1%,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2022、2023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3名。

现有科技部批建的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合作创新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批建的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批建的国家水产品工程研究中心贝类加工分中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水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教育部批建的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国家级和部级科研平台,有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食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1人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等;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

近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市纵向项目400多项、校企合作等横向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科技奖励30多项,其中朱蓓薇院士主持完成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周大勇教授主持完成的“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教学奖励20多项,其中朱蓓薇院士主持完成的“以食品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工科背景下持续改进联动响应的食品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与实践》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近20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亿元。

2.轻工技术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是我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最具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之一。学科已建成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唯一的轻工类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并建有轻工技术与工博士后流动站,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万余名造纸、发酵及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生物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研平台及15个省级科研平台。入选辽宁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和特色学科,强力支撑学校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及生物化学五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为国家轻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制浆化学与清洁生产、造纸化学与纸基功能材料、植物资源化学与高值化利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微生物资源与生物催化、发酵机理与生物活性物质转化、极端酶工程与分子生物学、发酵过程优化与产品制备技术。

学科现拥有一支知识、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称号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1人,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人,安瑟姆·佩恩奖1人,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1人,入选全球最新10万顶尖科学家2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3人,获得省级主要人才奖励称号23余人,学科教师在19种国际学术期刊任主编、副主编及编委等20人次。

学科科研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及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新增科研经费4997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3205万元(国家级35项累计2113万元),横向科研转化73项累计1792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8件,授权60件;发表论文1005篇,其中SCI收录738篇,中科院一区307篇、二区230篇,IF>10的SCI论文122篇,IF>20的SCI论文11篇,ESI高被引论文16篇。研发的木质素基环保胶粘剂、酶转化法生产Rh2等稀有人参皂苷技术、生物转化蔗糖生产异麦芽酮糖技术、废纸纤维改性增强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联系方式

1.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李红梅

联系电话:0411-86323640

E-mail:bgb@dlpu.edu.cn

联系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大连工业大学人事处(综合楼A815室)

邮政编码:116034

2.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联系人:李明峰

联系电话:0411-86318756

3.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联系人:郭延柱

联系电话:0411-86323327-602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www.dlpu.edu.cn/detail/2/51e8979bedd39754436912cf5d95bcf4.html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