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大湾区金融产品互通扩容,三地应从四方面协同加强投资者保护

关注微信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大湾区金融产品互通扩容,三地应从四方面协同加强投资者保护

时间:2022-11-18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深度融合。金融互联互通协调机制逐步完善,跨境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跨境投资者保护亦日渐加强。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三地目前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保护。随着内地金融开放进程的推进,境外投资者到内地和内地投资者到境外的投资将越来越多,因此三地协同加强投资者保护愈发重要。

    孙坚强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整体来看初步具备世界三大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坚实产业基础、领先科技创新的特色和基础,湾区三大中心城市协同示范引领且有力支持实体经济,三地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互设并深度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迈入新征程。

孙坚强。资料图

大湾区跨境金融深度融合成效显著

南方财经:大湾区近年在跨境金融的深度融合发展上总体呈现什么特色?

孙坚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整体来看初步具备世界三大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坚实产业基础(广州等)、领先科技创新(深圳等)的特色和基础。

这些基础和特色,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融合与开放发展实践承载着国家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改革创新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创新融合与开放发展已有相当深度和广度,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是中心城市协同示范引领且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大湾区中心城市的香港、深圳、广州的金融业实力雄厚且各具优势。港交所与深交所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证券交易市场,三个金融中心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挥示范效应,跨境金融创新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深圳发挥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创新效应,广州发挥产融结合示范引领效应。2021年,香港、深圳、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占各自GDP比重分别为23.6%、15.4%、8.7%,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

其次,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互设和深度合作。金融机构开放互设是大湾区跨境金融融合发展最直接的形式和基础,这是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

银行机构作为排头兵,率先开展相互设置。2007年6月内地放宽要求,为香港银行在内地特别是广东设立分支机构开通绿色通道。至2018年港资银行就实现了营业机构在广东省地市全覆盖,成为广东省跨境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2007年6月同时鼓励内地银行到香港设立分行。目前内地银行机构已成为香港和澳门银行业的重要力量,如香港总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十有五家是内地银行在港机构。

证券业机构稳健推进互设。从2012年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机构在内地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等,到2017年研究放宽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等持股比例,香港证券业机构在内地设立是较为稳健开放的,目前在大湾区有东亚前海和汇丰前海两家。但早在2005年内地便鼓励内地创新设点类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走出去到香港开展业务和设立机构。2009年更是进一步放开允许内地证券公司到港设立分支机构。在港中资券商发展良好,特别是2008年得益于大规模中资企业赴港上市,投行业务发展迅猛。目前IPO和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甚至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保险业机构厚积薄发。2011年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者以参股形式进入内地保险市场,但目前仅有汇丰人寿1家港资险企。而内地保险机构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形成明显的市场影响力。以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为代表的在港中资险企,总资产和保费收入均为同业翘楚,并在长期险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大湾区内地保险市场具有发展前景。保险业的跨境金融创新,包括设立综合性保险服务中心等也是目前积极探索的尝试。

南方财经:香港与澳门如何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孙坚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发达,产品丰富齐全,基础设施先进。香港金融市场拥有大量的国际客户资源,能够随时传递全球资本市场的最新信息。香港金融从业者具有相对成熟的产品研发水平,能够充当内地和世界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者和发起人,这都是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澳门金融市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澳门的金融体系对准的是以葡语国家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经济体,因此主要聚焦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葡语国家的金融服务,同样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次,澳门在融资租赁、财富管理和人民币清算等金融业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特色金融市场。

对于香港来说,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强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政策和市场沟通,完善政策协作机制,畅通市场合作途径,带动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共同参与国际金融业务,提升粤港澳金融圈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澳门来说,如果能够结合内地金融开放需求发展特色金融,将有利于改变澳门单一的产业结构现状,促进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澳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经济动力。

南方财经:目前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的沟通机制发展如何?有何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孙坚强:粤港澳大湾区正大力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但是尚未真正建立紧密的、常态化的三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从实际情况看,粤港澳三地存在内地、香港、澳门三种金融法律体系、三种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政策体系;三地分属三种不同的关税区和汇率区;存在人民币、港币和澳门元三种流通货币,三种货币又受制于三地不同的银行体系;三地的通讯体系也不相同,对三地实现自由移动支付方式产生障碍。

关于加强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建议,我认为,一是建议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综合监管合作委员会,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统一协调沟通机制,确立三地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标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建议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的金融监管风险预警机制,推进三地之间的金融监管数据共享,建立三地金融信息通报预警制度。完善粤港澳三地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等方面的监管合作交流机制,完善三地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

三是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沙盒”,“监管沙盒”将有助于融合三地金融监管,有利于建立端到端的三地金融监管全链条,通过大数据科技金融手段解决跨三地监管合作问题。

四是建议建立跨境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仲裁委员会及金融法院等仲裁机构,构建以调解为主体、与国际接轨的大湾区金融纠纷跨境化解机制。

大湾区在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同时需加强投资者保护

南方财经:近年来大湾区金融市场在产品要素上有哪些融合创新?

孙坚强:近年来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推进,要素产品互通增多扩容。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稳慎有序推进,近年来基础金融产品已经基本互通,正在逐步推进衍生品互通。

股票市场互通机制日益成熟。目前沪深港通机制日益成熟,是大湾区跨境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互通。近年来北上、南下资金净流入规模和港股通、沪/深股通日均成交额总体波动上升。注册地位于大湾区且被纳入沪深港通标的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亦有越来越多的沪深港通标的公司在大湾区落户展业。

债券市场互通持续扩大。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正式运行,发展迅速,境外投资者通过“北向通”渠道持有的我国债券规模年均增速超过40%。“南向通”也于2021年9月上线运行,“债券通”对称机制完全建立,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便利内地居民的跨境投资、多元化配置和风险分散的需求。

跨境理财通快速发展。自2021年10月正式上线以来,跨境理财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10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50167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5.61亿元人民币。

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通。2022年5月,内地和香港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ETF是全球投资者广泛投资的指数产品,ETF纳入互联互通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化和升级。首批纳入有沪股通ETF53只,深股通ETF30只,港股通ETF4只。

利率互换通启动。2022年7月内地和香港启动开展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标志金融衍生品互通的启动。互换通意义重大,意味着基础产品互通提升到衍生品,也意味着提升至资本价格的对接。互换通将便利化投资者的利率风险管理,平缓跨境资金流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南方财经:随着三地金融产品创新产品逐渐增多,如何加强三地的投资者保护工作?

孙坚强:粤港澳三地目前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保护。

随着内地金融开放进程的推进,境外投资者到内地和内地投资者到境外的投资将越来越多,因此三地协同加强投资者保护将愈发重要。

首先,协同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教育以及财经素养教育。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教育相辅相成,投资者教育是投资者保护的前置保障。

其次,协同加强投资者保护的监管协商合作。加强三地监管的投资者保护信息交流、业务沟通和职能合作,在监管层形成协商合作机制。

再次,协同加强金融纠纷调解和法律仲裁合作。建立和完善三地之间的金融纠纷调解合作机制,互认金融纠纷处理结果,建立跨境多元化解机制。

最后,协同致力于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是根本之道。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