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5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
三、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四、申报说明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申报人和用人单位要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填写详细的身份证号、护照号和工作履历信息,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五、支持条件
1.入选后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薪酬、年度绩效、安家补贴、住房货币补贴,以及周转住房,子女入学入园支持。实验室在科研平台、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2.提供有竞争力的岗位薪酬、年度绩效等,具体面议。科研成绩突出者可竞聘学校长聘岗位。
六、学科中心简介
2024年,广东省为深入贯彻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认真落实省委“
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24年创校之初,经过百年守拙生根的积淀,已建成涵盖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高能物理等方向的完整学科体系。学科中心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凝练形成了高温超导强关联、拓扑磁电微结构、低维磁电表界面、磁电多场强耦合四个重点研究方向,主导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了我国第一台高能非弹中子散射谱仪,发现了世界上第二类达到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镍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该发现入选2023年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目前正在建设国际领先的200TW超快激光平台等大科学装置,进一步掌握了磁电物性领域下一阶段研究的主动权。
学科中心坚持项目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学科基础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加大对优秀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创建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应用产业的转化,构建物理学全过程创新链源头节点的基础研究平台。学科中心将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研究队伍,面向磁电功能器件应用,开展磁电物性领域的前沿研究,争取在磁电物性“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器件应用”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学科中心将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物理学磁电研究领域学术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镇。
七、实验室简介
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月获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本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中山大学优势资源,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成国家需要、世界一流的开放式、创新型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需求,致力于新型磁电功能器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建立覆盖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磁电物性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方法,促进磁电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优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为国家关键新兴技术领域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本实验室科研实验及办公大楼面积超过
本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52人,教授20人,青年研究员5人,副教授22人,工程技术人员1人,行政人员4人,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7人,中青年占90%以上。
八、人才需求及科研条件
重点招聘人才需求包括:
(一)磁电表征测量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或化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利用磁光克尔显微镜、磁力显微镜、洛伦兹显微镜、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等设备,开展磁性材料力-磁-电多场耦合行为研究。
(3)掌握磁性材料、制备方法,磁微结构和磁物性表征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全面的材料制备与结构、物性表征平台,包括磁控溅射、激光脉冲沉积系统、浮区炉、提拉炉等单晶、薄膜、陶瓷等制备平台;高分辨透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拉曼散射等结构表征平台;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磁光克尔等磁电性能测试平台,半导体特性分析测试平台,铁电/介电/压电表征平台和电化学测试平台等物性表征平台。
(2)实验室已拥有国内唯一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可开展各类基础物理和功能材料相关的自旋和晶格动力学相关的机理研究。
(3)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全面配合与指导实验研究。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相场和微磁学模拟,有限元计算等手段。
(二)功率电子器件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微电子、物理、材料或电子信息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宽禁带半导体,二维半导体材料场效应晶体管、IGBT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
(3)掌握TCAD模拟相关研究方法,具备二维材料,SiC、Ga2O3、GaN、金刚石薄膜等功率器件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微米级精度的无掩膜光刻系统,具备CVD,HVPE、MPCVD,ALD等半导体制备设备,离子注入机,ICP,高温退火炉的工艺设备。
(2)实验室已拥有高功率测试表征系统,PPMS,拉曼光谱,阻抗分析仪,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双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表征测试仪器。
(3)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全面配合与指导实验研究。
(三)有限元计算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力学、物理、材料或电子信息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功能材料与结构多场多物性耦合下力学调控与失效等研究。
(3)掌握有限元计算模拟相关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计算的研究基础和有限元程序开发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
(2)实验室已购置包括COMSOL等多种有限元计算软件版权。
(3)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
(四)软物质与物理力学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物理、材料、力学或生物医学工程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功能聚合物、生物细胞及分子力学,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
(3)具备极性聚合物、MOF、水凝胶、细胞、分子的物理力学理论或实验研究背景,及其在软功能器件、软界面传感、及生物医学应用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溶胶凝胶、L-B制膜、恒温恒湿培养箱等多种样品制备设备,以及与其配套的超净间、生物安全柜、通风橱等实验设施。
(2)实验室已拥有万能试验机、双轴原位加载平台、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光镊、纳米压痕等多尺度力学分析设备。
(3)实验室已拥有半导体分析仪、综合物性测量系统、介电分析仪、铁电分析仪等多种电学表征设备。
(4)实验室已拥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IR纳米探针红外光热共振分析,双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结构表征仪器。
(5)实验室已建立与中山大学多家附属医院的科研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临床验证和应用提供条件。
(五)计算数学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应用数学或计算数学等学科博士学位,具有力学、物理、材料等理工科研究经验者优先。
(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材料结构与物性非线性耦合响应的多尺度计算理论与数值算法。
(3)掌握磁电材料结构与物性非线性耦合计算相关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计算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
(2)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
(六)功能陶瓷制备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微电子、物理或材料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功能陶瓷薄膜、单晶材料制备等。
(3)掌握激光脉冲沉积、磁控溅射、分子束外延、单晶炉等制备技术,具备铁电、铁磁、半导体单晶材料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激光脉冲沉积、磁控溅射、分子束外延、单晶炉等制备设备。
(2)实验室已拥有微米级精度的无掩膜光刻系统,具备HVPE、MPCVD等宽禁带半导体制备设备,离子注入机,高温退火炉的工艺设备。
(3)实验室已拥有综合物性测量系统,拉曼光谱,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双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表征测试仪器。
(七)晶体生长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材料、物理或化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半导体晶体生长、铁电晶体生长等。
(3)掌握晶体生长方法,具备半导体晶体生长,铁电功能晶体生长,半导体性能研究,铁电功能器件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多种晶体生长设备、微米级精度的无掩膜光刻系统,具备HVPE、MPCVD等宽禁带半导体制备设备,电子束蒸镀、离子注入机,高温退火炉的工艺设备。
(2)实验室已拥有高功率测试表征系统,共聚焦拉曼光谱,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铁电分析仪表征测试仪器。
(八)电子显微学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物理、材料、电子信息或微电子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功能结构及其动力学,磁电微结构的多场多尺度表征方法等。
(3)系统掌握透射电子显微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基于透射/球差电镜从事微结构表征和数据分析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Spectraultra双球差电镜、Hellios5UX双束FIB-SEM、FEIF30场发射透射电镜、离子减薄仪、多种原位力电测量样品杆等电子显微与样品加工设备。
(2)实验室已拥有高功率测试表征系统,共聚焦拉曼光谱,光电分析,原子力显微镜,球差扫描透射电镜等铁电分析仪表征测试仪器。
(九)扫描探针技术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物理、光学、材料、力学或微电子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功能结构微结构表征与多物性耦合测量等。
(3)掌握原子力显微镜AFM及PFM、CAFM、SKPM等多种模式的原理及实验方法,具备利用扫描探针技术针对功能材料微结构物性研究的背景,并具有对扫描探针技术进行自主开发改造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Asylum Research MFP3D Infinity、配备IDS的Cypher ES/S、Anasys nano-IR2-s等多型号扫描探针设备。
(2)实验室已拥有USM1300极低温矢量磁场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设备。
(十)凝聚态物理分子动力学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物理、力学、材料或电子信息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磁电材料结构与物性的磁电力多场耦合响应与调控机理。
(3)掌握多种分子动力学仿真模拟相关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凝聚态物理理论计算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
(2)实验室已配备包括LAMMPS、GROMACS、VASP、Gaussian等多种分子动力学计算软件(含版权),MPI和CUDA并行环境和编译环境。
(3)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
(十一)中子散射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或化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利用中子散射技术为特色手段,开展磁性材料、铁电材料、多铁性材料、强关联材料、能源转换材料等磁电功能材料方向研究。
(3)掌握磁电功能晶体制备,中子散射技术和物性测量手段,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实验室已拥有国内唯一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可开展各类基础物理和功能材料相关的自旋和晶格动力学相关的机理研究。
(2)实验室已配备全面的材料制备与结构、物性表征平台,包括激光脉冲沉积系统,浮区炉、提拉炉等单晶、薄膜、陶瓷等制备平台;高分辨透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拉曼散射等结构表征平台;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磁光克尔等磁电性能测试平台,半导体特性分析测试平台,铁电/介电/压电表征平台和电化学测试平台等物性表征平台。
(十二)磁电理论人才
1.人才岗位需求:
(1)具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理工科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主要为关联电子材料、磁电材料与器件理论、磁学、超导、拓扑物性、中子散射、量子能源、磁电相关计算模拟等。
(3)掌握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具备突出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创新和合作沟通表达能力。
2.实验室基础条件:
(1)
(2)实验室已拥有近2000核CPU的计算服务器和理论计算平台。
(3)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开展。
九、联系方式
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陈娟 chenjuan@mail.sysu.edu.cn;020-84113142
实验室主任:郑跃 zhengy35@mail.sysu.edu.cn;
实验室副主任:郭东辉 guodonghui@mail.sysu.edu.cn
实验室副主任:姚道新 yaodaox@mail.sysu.edu.cn
实验室副主任:王猛 wangmeng5@mail.sysu.edu.cn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广东省磁电物性与器件分析重点实验室(南校园339栋)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spe.sysu.edu.cn/lampad/article/498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