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高校教师招聘 > 北京高校教师招聘 >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招聘启事

关注微信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招聘启事

时间:2014-02-12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教师招聘 作者:91boshi

  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 “211” 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院校。

  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济、管理、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 个学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涉及20个一级学科。有42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点和1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授权点,24个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还建有23个校级研究所和15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217.3万册,并引进3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7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50人;正、副教授631人。近年来,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58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我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拥有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5门。我校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85%以上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化学、物理、高分子科学、化工原理、电子电工、机械工程6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还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和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我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制度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引入 “ 末尾淘汰 ” 机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接受免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实行了直博制,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学校启动了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硕果累累。2005-2009年,每年在研的科技项目均在100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共1182项,授权418项;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的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30位左右。2001-2009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国家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以总量计我校的科研经费、SCI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30位左右,获国家三大奖数量排名居第10位左右,以人均计上述指标均名列前茅。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乌克兰、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段雪院士领导的团队进入了“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学校每年聘请外籍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有3名长期在我校工作的外国专家先后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其中,英籍无机化学专家戴伟(David G.Evans),还获得对我国科技有所贡献的最高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学校先后与美国的杜邦、陶氏,德国的巴斯夫、拜耳等著名跨国公司开展科技合作并建立联合实验室。高金吉院士与美国RTD公司合作,在我校建立了“北京化工大学——美国RTD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50多年,为国家培养十多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在这些人才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任国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的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五十多年的辉煌已过去,新的辉煌等待我们了创造。英才朋友们,北京化工大学热忱欢迎你们!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行政管理人员及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启事

  一、招聘岗位和职责

招聘岗位
名 称

招聘名额

专业要求
学历要求

岗位职责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账务处:
科研经费管理岗

1

财务或工科相关/硕士以上

按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政策,针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验收加强管理

联系人:赵春 
电话:64435874
邮箱: 
zhaochun@mail.buct.edu.cn

财务处:
审核制单岗

1

财务相关专业/硕士以上

根据财经制度规章进行会计核算

联系人:赵春 
电话:64435874
邮箱: 
zhaochun@mail.buct.edu.cn

国资处:
房地产管理岗

1

硕士及以上

负责公积金的核定、调整、领取、学校周转房的管理和巡查、央产房上市的审核、登记、报批、校区周边用能单位收费、集体宿舍的人员安排、住房补贴发放、1.2.3.4号楼的巡查和日常管理工作

联系人:李晓林 
电话:010-64433871
邮箱: 
lixl@mail.buct.edu.cn

教务处:
教学研究系统管理岗

1

计算机相关/硕士

负责教务处网站、课程学习网、教学研究系统等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日常维护和数据整理工作。

联系人:孟文庆 
电话:010-64434745-219
邮箱: 
mengwq@mail.buct.edu.cn

教务处:
电视片编导、制作及多媒体教学管理岗

1

计算机或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硕士

电视片编导、制作及多媒体教学管理

联系人:孟文庆 
电话:010-64434745-219
邮箱: 
mengwq@mail.buct.edu.cn

招生办:
招生管理岗

1

计算机相关/硕士

招生政策跟踪、计划编制及上报、招生网站和招生系统建设及更新、统招和特殊类型招生宣传、考试及录取,招生数据统计、汇总及建档。

联系人:孟文庆 
电话:010-64434745-219
邮箱: 
mengwq@mail.buct.edu.cn

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科员岗

1

工科背景、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好的优先/硕士以上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录取、培养、基地建设、日常管理等工作

联系人:陆群 
电话:010-64451373
邮箱:
luq@mail.buct.edu.cn

基建处:
计划统计岗

1

工程管理、财务、统计相关/硕士及以上

了解相关政策、熟悉报批报建程序,做好基建的计划及统计,负责招投标的日常工作等

联系人:王永涛 
电话:010-64435712
邮箱: 
wangyt@mail.buct.edu.cn

学工办:
学生党建岗

1

思政相关/硕士及以上

协助学生党建相关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

联系人:朱冬香 
电话:010-64435217
邮箱:buctsz@126.com

人事处 
社保管理岗

1

法律、计算机专业优先/硕士及以上

社保中心日常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维护

联系人:韩淑华 
电话:010-64434843
邮箱:
rencaiban@mail.buct.edu.cn

北校区:
宣传干事岗

1

硕士及以上

负责新闻的采编、发布、校内刊物的编辑、指导北校区学生新闻中心等相关学生组织的建设工作;协助完成学校有关部门的宣传报道、完成与驻昌新闻单位的联系沟通、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联系人:李浚 
电话:010-80104008
邮箱: 
junli@mail.buct.edu.c

信息中心: 
数字化校园岗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相关学科/博士

参与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系统的运维和应用开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参与中心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估、承担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联系人:赵英 
电话:13621098604
邮箱: 
zhaoy@mail.buct.edu.cn

后勤集团: 
电气工程/采暖及通风/给排水

1

电气工程、变配电/采暖与通风、热能及动力工程/给排水 
硕士以上

负责高低压配电设备设施运行、负责校内中小型电气改造施工的设计、负责电气的设备管理、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协助学校电气设备测试、更新、换证等工作。

联系人:谢庆春 
电话:010-64436283
邮箱: 
xieqch@mail.buct.edu.cn

后勤集团: 
外科、内科、眼科等

3

呼吸、消化、心血管、普外、泌尿、骨科等专业/本科及以上

负责内科、外科、眼科门诊和急诊工作;负责大学生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工作;负责放射、B超、心电图、检验诊断

联系人:吴瑞华 
电话:010-64436283
邮箱: 
wurh@mail.buct.edu.cn

  重要提示:1.应聘者直接与相关招聘职能部处联系并投递简历即可;
  2.简历接收截止日期为2014年3月10日前;
  3、聘用方式请咨询联系人。

  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2013年12月31日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专职辅导员招聘公告

  北京化工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现有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辅导员队伍。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荣获北京市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创新成果奖,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进行专题报道。为进一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学校现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14年本科生专职辅导员5名,具体事宜如下:

  一、招聘条件

  1、应届硕士及以上学历,获得博士学位者优先。

  2、中共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所学专业为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与学校设置的相关专业优先,学习成绩优秀,英语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或六级425分及以上。

  4、综合素质较高,有高等教育阶段校、院主要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5、具有兼职辅导员经历或者拥有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资格证书者优先。

  6、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人师表,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志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

  7、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工作岗位

  专职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管理和教育工作,工作地点为学校主校区(北三环)和昌平校区。

  三、应聘程序

  1、应聘者可将简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buctsz@126.com信箱,具有北京户口的请在简历中标明。

  2、学校对应聘者简历进行初选后确定进入下一轮考核名单并通过电话方式通知。

  3、学校校验证书原件后组织笔试、心理和素质能力测试、面试、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环节,本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最终审批确定录用专职辅导员人员名单。

  四、报名截止日期:2014年2月15日

  联系人: 李老师 朱老师 联系电话:64435217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度人才招聘启事

  一、学校总体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学校共设有11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等2万人。全校教职工近1700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教师600人,包括两院院士9人,国家“人才”引进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5人。

  学校现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个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批校级教学、科研机构。6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19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在原有密云县、昌平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建设科技机构,江苏常州设立的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和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已相继成立,并取得良好成绩。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6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10余家国际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

  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二、二级学院概况

  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核心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前五位,同时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海外人才”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学院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化学工程教学团队、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达8000万元以上,年发表SCI收录文章17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20余项。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目前在校本科生2420名,硕士研究生1118名,博士研究生212名。学院学科实力一流,建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2人。拥有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学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五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培育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精品课程4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2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3项、“973”合作项目5项、“863”计划项目23项、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军工项目79项,承担企事业横向项目500余项。年发表SCI论文360余篇。近三年学院科研到款达4.2亿元。经过不懈努力,材料学科经ESI评估入选国际研究机构前1%行列,学院已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建校时的三大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程”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工程院院士1人。建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和“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高端机械装备健康制造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五年来科研经费到款合计近1.5亿;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技术进步2等奖1项等标志性成果。学院在“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过程装备” 、“工业设计”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于2000年合并而成。学院目前主要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六个二级博士点、以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信息领域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三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教育部、中石化、中石油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育教学成果奖近二十项。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财务与金融系、运营管理系。拥有化工安全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四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含物流管理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七个本科专业的办学自主权。学院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ERP与企业经营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金融、进出口贸易等实验。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非常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经拥有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教授13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同时外聘多名社会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其它各类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年均承接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年均科研到款500余万元。目前,学院年均发表论文100余篇,数十篇被SCI/SSCI/EI收录;年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0余部。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多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管理学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拥有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学院选派多名教师前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同时,学院每年接待多位来自海外的著名学者进行合作交流。学院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已成为国家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3个一级学科和应用化学1个二级学科,其中5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所有学科都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8人。建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国家级中心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具有加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理学院的全体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领域涉及代数几何、应用微积分方程、最优化理论、工程中的数学问题、电子材料及元件、电—光技术研究、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催化科学与技术、特种涂料、应用电化学、药物中间化学的合成与制备、应用激光化学、界面化学与应用技术、水处理技术与化学药剂、无机材料化学、有机精细合成等。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的奖励,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数百篇研究论文。学院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现已与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发展快速、潜力巨大的年轻学院。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次、“973首席科学家”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次,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次,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次。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60%。学院拥有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教学团队、制药工程北京市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重点、国防军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科研到款超过70万元/人/年, 发表SCI论文超过70篇/年,申请专利超过20项/年。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奖励10余项。学院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在工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能源)、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材料合成及制备、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基因药物与疗法等领域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一个依托理工背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科类学院。学院下设四个系(法律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和社会体育系)、一个基础教育部(体育部)、三个教育教学中心、四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法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点。现有依托文法学院建立的一个国家级基地和两个省部级基地。十三年来,承担30余项教育部及北京市科研立项;全院教师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20余部,科研到款总数百余万元,共荣获26项北京市及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有10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及学校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香港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名教师在国内各种学术团体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文法学院正在迅速成为我校为国家输送文法人才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是学校的文科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师50人,其中有教授14名,副教授20名,讲师16名。学院设有一个教研部、两个研究所。教研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个课程组。研究所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方向。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学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任务,取得一批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发展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思想支持。

  高新技术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大学新设立专业科学研究实体,致力于加强北京化工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推进产学研和技术转移工作,完成重大项目成果的孵化。高新技术研究院下设有六个部门,分别是管理办公室、工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海外讲座教授创新团队、专题团队及其他一些外设科研机构,如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等。研究方向覆盖化工、环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自动化等众多领域。研究院当前的主要技术项目包括:工业污水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先进新材料的制备加工与应用等。

  三、“高层次杰出人才”招聘程序和待遇

  “高层次杰出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的杰出人才,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促进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带动学校学科快速发展,开拓和引领新型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

  (一)招聘程序

  1、应聘者向拟应聘学院或人才办提供个人简历及相关应聘材料。

  2、学院对应聘者进行初步评价,向人才办提出初步引进意见。

  3、人才办根据应聘者有关材料、学院初步引进意见以及与应聘者的交流情况,确定引进意向。

  4、由有关学院和人才办共同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拟引进人才进行现场或者视频面试评价。

  5、学院向人才办报送建议引进应聘者的书面报告,明确拟引进应聘者的目的和必要性、拟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将发挥的作用,提出对拟引进人才的待遇等方面的意见。

  6、人才办与相关职能部处协商拟提供引进人才待遇后,起草《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书面报告》,报“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核。

  7、《人才办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书面报告》经“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核后,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8、人才办根据校长办公会的决定,启动引进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负责将校长办公会纪要内容通知相关职能部处和学院负责人并协调各部门按期及时为引进人才提供相关服务。

  (二)招聘要求

  1、A类人才:本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具有担当我校学科支撑方向学科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学科建设急需的可适当放宽),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其他相当以上学术水平的学者。

  2、B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突出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教授职务岗位、博士生导师和某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和水平,拥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的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在未来5年内有望达到“长江”和“杰青”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并须有独立承担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经历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成果。

  3、C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副教授以上职务岗位的任职能力和水平,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本人的教学或科研方向为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方向,可以胜任现有学科或新型交叉学科某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应具有“北京市新星计划”入选者以上学术水平且有望在入校后2年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并须有独立承担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经历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成果。

  (三)相关待遇

  凡达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求的,学校将按下述标准聘任其相应的专业技术高级职务岗位,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和办公用房和周转住房等,按照国家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户口问题。

  A类人才:聘为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二级以上岗位,提供3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20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3居室生活用房、若干科研助手编制等待遇。

  B类人才:聘为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四级以上岗位,提供1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8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1-2名科研助手编制等待遇。

  C类人才:聘为专业技术职务副高级七级以上岗位,提供3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结合团队建设情况提供相应办公和实验用房、1-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等待遇。

  特殊类型人才的待遇可面议。

  四、“优秀青年后备人才”招聘程序和待遇

  “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以满足学校青年人才后备梯队建设的需要。

  (一)招聘程序

  1、候选人首先参加院校两级教师招聘考核委员会面试考核,并须顺利通过考核。

  2、学院在通过院校两级招聘考核委员会选拔的候选人中,向人才办提交推荐申请“优秀青年后备人才”的报告。人才办根据学院的报告、引进条件和学科发展需要,形成独立报告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决定。

  3、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校长办公会纪要落实相关待遇和条件。

  4、参照高层次引进人才的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

  (二)招聘要求

  1、30岁以下,本、硕、博毕业于我国“985工程”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相关专业,师从国内外本领域一流专家,且具有一定海外一流大学科研经历;或者本科毕业于“211工程”以上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相关专业,且在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符合我校学科发展需要,优先考虑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

  3、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以上SCI(SSCI)论文,且有3篇论文以上发表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

  4、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与2项以上国家级纵向项目或在海外期间参与重大项目(需由该项目负责人出具证明信)。

  5、有3名以上本学科领域长江、杰青、院士、千人等知名专家推荐。

  (三)相关待遇

  1、聘为校聘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2、根据不同的研究项目内容和任务,按照项目资助方式,提供20万元以上科研启动经费。

  3、为其在首聘期三年内提供7万元以上生活补贴。

  五、引进“高层次杰出人才”、“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长期外籍专家专业方向需求

  (一)化学工程学院

1、新能源技术 2、太阳能及其高效利用技术 3、高分子化工
4、海洋工程 5、医药技术 6、工业催化
7、能源化工 8、化学工程 9、化学工艺
10、环境科学 11、资源化工 12、环境工程
13、材料化工 14、生物化工 15、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16、流体力学 17、生态化工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高性能碳纤维 2、金属材料环境劣化与保护
3、功能高分子材料 4、新能源材料
5、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6、先进纳米炭材料
7、复合材料加工工程 8、橡胶绿色化工程
9、功能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工程 10、无机纳米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
11、功能膜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 12、高性能工程塑料加工工程
13、光聚合 14、可控聚合与新型大分子设计合成
15、聚合物自组装物理与化学 16、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与性能关系
17、聚合物分子模拟与表征 18、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交联化学

  (三)机电工程学院

1、设备故障诊断及自愈调控 2、安全科学与技术
3、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 4、精密注塑成型
5、先进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和装配 6、工程力学
7、化工过程机械 8、石油化工装备与技术

  (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1、控制科学与工程(先进与优化控制、建模与软测量、智能控制与神经网络、过程安全工程、系统仿真、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等方向)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及容错机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海量数据可视化等)

  3、软件工程(智能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计算智能及工程应用等方向)

  4、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等方向)

  (五)经济管理学院

  1、管理科学与工程:含能源管理、化工安全管理、能源化工企业信息化、能源化工金融、化工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管理、预测-评价-决策-优化-对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等方向

  2、工商管理:含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与运作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

  3、宏观经济与政策管理:含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低碳经济与政策管理、产业政策与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公共管理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等方向

  (六)理学院

  1、化学及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催化化学、材料化学

  2、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物理、微电子物理、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

  3、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与优化、信息科学、数据结构

  (七)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生物化学 2、生物物理 3、化学生物学
4、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 5、基因药物与疗法
6、生物工程 7、蛋白质工程 8、生化过程工程
9、生物能源 10、生物材料 11、生物信息学
12、制药工程 13、食品科学 14、食品加工
15、食品安全与评价    

  (八)文法学院

1、公共管理 2、行政管理 3、社会保障
4、人力资源管理 5、教育经济管理 6、公共政策
7、法学(宪法、行政法、法理学、刑法学) 8、体育
9、中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 10、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研究
11、高等教育研究 12、英语

  (九)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十)高新技术研究院

  1、化学工程与工艺(基于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方向)

  2、环境资源化利用(基于工业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高值利用等方面)

  3、生物质气化(基于气化装置设计、工业催化、传质与分离技术、生物基化学品及化工产品合成等方向)

  六、其他教师岗位招聘程序和岗位需求

  (一)招聘程序

  1、申请者将个人简历(附照片)等应聘材料发送至相关联系人电子邮箱;

  2、经设岗单位初选,通过者将于报名截止日后一周内电话通知现场面试;

  3、经学院面试通过者,进入学校聘任委员会进行第二轮面试;

  4、经学校面试通过者,进行为期七天公示;

  5、公示无异议者,经体检合格后,统一时间到学校人事处办理相关报到入职手续。

  (二)岗位需求

招聘部门 岗位主要职责和任务 学术专长及研究方向 学历
要求
招聘
人数
化工学院 煤化工科研及教学 煤、重油、生物质等的热转化科学与技术领域 博士 1
教学与科研 无机催化材料,化工、材料等相关学科 博士 2
科学与科研 生物质能源等相关领域 博士 1
材料学院 进入团队,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发表高水平论文。 高分子材料领域 博士 2
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实验室管理 生物功能材料及高分子材料领域 硕士及以上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1
机电工程学院 教学与科研 机械工程学科 博士 1
工程热物理学科 博士 1
流体力学学科 博士 1
1.负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学生金工实习数控铣削、数控加工中心教学指导; 2.负责实习报告批阅; 3.负责科研设备零件的机械加工; 4.负责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 机械加工领域 硕士 2
机械实验室岗位 机械工程学科 博士 1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学与科研 控制理论与工程(先进与优化控制、建模与软测量、智能控制)学科 博士 1
系统工程(过程安全工程、化工系统仿真、系统强化)学科 博士 1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新型传感器、现场总线技术)领域 博士 2
计算机硬件相关学科 博士 1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学科 博士 1
现代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现代信号处理技术领域 博士 2
电工电子实验、电路与电子类实验课程教学 电气自动化、测控、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相关领域 硕士 1
负责计算中心软件系统设计与维护 信息类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熟悉计算机网络 硕士 1
负责计算中心硬件系统的维护 信息类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 硕士 1
能够承担计算机系统、通信类等实验教学工作 通信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动手能力强。 硕士 1
经济管理学院 从事会计本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 会计学学科。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承担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教学任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博士及博士后 1
从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 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承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教学任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博士及博士后 1
从事金融工程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 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承担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教学任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博士及博士后 1
理学院 支持分析化学学科建设,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参与团队科研工作 面向生命、环境领域的分析化学领域 博士 1
教学与科研 无机组装化学领域 博士 1
教学与科研 物理化学学科 博士 1
教学、科研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数学学科 博士 2
教学、科研 计算数学,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学科 博士 2
教学和科研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博士 2
教学和科研 凝聚态物理学科 博士 2
教学与科研 应用物理学,光学,凝聚态物理学学科 博士 2
实验教学准备、上实验课、开发新实验、实验室管理、编写实验讲义等 本科师范或理科背景优先,优秀的工科背景也可以,化学学科 硕士及以上 2
  • 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
  • 辅助开设大学物理实验相关课程
开展大学物理教学仪器研发工作
具有良好的仪器操作、维护能努力,具备仪器开发经验者优先 硕士 2
文法学院 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 行政管理、社会保障领域 博士 1
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 民事诉讼法、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领域 博士 1
教学与心理咨询 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领域 博士 1
体育教学与训练 传统体育、武术教学 博士 1
负责各种语音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熟悉各种服务器软件及网络技术 硕士 1
文科实验室相关工作 熟悉各种服务器软件及网络技术 硕士 1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 社会科学相关专业 硕士 1
体育运动场(馆)的相关工作 社会科学相关专业 硕士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兼顾科哲) 博士 1
本科及学科点的教学科研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 博士 1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室维护,负责科研、教学和学生管理事务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药物开发方向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细胞生物学方向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药物分析、药物制剂领域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生物化工、合成生物学学科 博士 2
科研、教学工作 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学科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制剂学学科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生物信息学学科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系统生物学学科 博士 1
科研、教学工作 合成生物学学科 博士 1
信息中心 1.参与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系统的运维和应用开发; 2.参与我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 3.参与中心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 4.承担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5. 参与学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估工作. 1.应具有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 3、研究方向: 分布式系统, 计算机网络,大数据 博士 2

  七、联系方式

  化学工程学院

  负责人:山 岚 64434775 shanl@mail.buct.edu.cn

  联系人:李 颖 64434779 liying@mail.buct.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负责人:李齐方 64433585 qflee@mail.buct.edu.cn

  联系人:江泽鹏 64433854 jiangzp@mail.buct.edu.cn

  机电工程学院

  负责人:张 冰 64452271 zhangbi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马艳娥 64417994 maye@mail.buct.edu.cn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负责人:李 征 64434726 lizhe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 勇 64434726 lyong@mail.buct.edu.cn

  经济管理学院

  负责人:冯 婕 64436277 fengj@mail.buct.edu.cn

  联系人:董晓巍 64434892 dongxw@mail.buct.edu.cn

  理学院

  负责人:李殿卿 64434899 lidq@mail.buct.edu.cn

  联系人:舒 心 64434898 shuxin@mail.buct.edu.cn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负责人:喻长远 64451781 yucy@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骥翔 64459490 liujx1@mail.buct.edu.cn

  文法学院

  负责人:甫玉龙 64434759 fuyl@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肖华 64434889 wfxy@mail.buct.edu.cn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负责人:刘 玲 64436581 liuli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肖华 64434889 wfxy@mial.buct.edu.cn

  高新技术研究院

  负责人:屈一新 64436998 quyx@mail.buct.edu.cn

  联系人:张 睿 64432786 zhangr@mail.buct.edu.cn

  信息中心

  负责人:赵 英 64433224   zhaoy@mail.buct.edu.cn

  诚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启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发展快速、潜力巨大的年轻学院。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学院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在基因工程、基因药物与疗法、生物技术制药、中药现代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化学合成药物、生物材料合成及制备、发酵工程、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能源等领域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是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受体基因调控及药物研发团队课题组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炎症、肝损伤、癌症等疾病的发病和治疗分子机制的鉴定和特效药物的研发;另一个是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及蛋白质和天然产物的纯化和制备。根据学校和学院学科建设以及受体基因调控及药物研发团队课题组建设的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科研助手2名。

  一、招聘条件

  1.热爱科研和教学工作,性格开朗,责任心强,为人诚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乐于奉献;

  2.具有博士学位的应届或近期毕业的博士或出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5岁,特别优秀的可放宽至40岁;

  3.在分子生物学或植物细胞培养和天然产物分离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在本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以上;

  二、待遇

  受聘人员为北京化工大学正式编制,教师岗位,工资待遇按学校规定执行。

  三、具体工作

  受聘人员为受体基因调控及药物研发团队科研助手,应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完成所分配的科研任务、实验室管理和仪器设备维护等,并承担学校和学院布置的教学工作。

  四、联系方式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给王艳东老师 ydwang@mail.buct.edu.cn

  北京化工大学

  2013-9-10

  北京化工大学财务处招聘启事(2013年9月)

  因工作需要,北京化工大学财务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以下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聘用方式为人事代理,不解决北京户口,报名从速,录完即止:
  一、 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
  2、研究生学历,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本科毕业于部属“211工程”以上院校;
  3、身心健康,热爱教育事业和高校工作环境。
  二、 岗位职责
  (一)会计核算岗(1人)
  1、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负责国家财经法规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在本岗位的具体落实工作;
  2、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单,填写记账凭单做到正确运用会计科目、内容完整、分类正确、摘要规范;
  3、负责高校相关费用的结算及债权债务的核实与清理;
  4、负责高校相关专项资金的账务处理等工作;
  5、负责高校各项税收的代扣代缴工作。
  (二)科研项目管理岗(1人)
  1、 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负责国家财经法规和高校财务规章制度在本岗位的具体落实工作;
  2、 负责制订和完善学校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3、 组织相关部门做好项目经费申请,负责项目经费预算审查;
  4、 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项目经费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5、 监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定期报告、分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6、 编制各类会计报表,撰写会计报告,做到真实、完整、及时、准确;
  7、 负责各类项目经费的结算、指标控制管理,财务收支管理;
  8、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完成后的财务决算和审计工作。
  三、联系方式及地点
  联系人:赵春
  联系电话:010-64435874
  邮箱:zhaochun@mail.buct.edu.cn
  工作地点: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财务处
  四、招聘程序
  1、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请将简历邮件发送至邮箱,不接受现场咨询;
  2、接收简历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
  3、简历审核通过的应聘人员,将通过电话方式告知面试时间及地点。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招聘启事

  因工作需要,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研究生工作部(1人): 
联系人:许利民 
电话:010-64433759
邮箱:
graduate@mail.buct.edu.cn
工作地点: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研究生工作部科员岗 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毕业于部属“211工程”以上院校,年龄在35岁以下; 1、负责研究生工作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2、做好研究生奖、贷、补、助等评定和发放工作; 
2、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4、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及派遣工作; 
5、做好研究生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6、做好研究生纪律处罚工作; 
7、配合做好研究生公寓管理工作; 
8、协助完成研究生工作部其他工作; 
9、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研究生工作部 
北校区办公室(1人): 
联系人:许利民 
电话:010-64433759
邮箱:
graduate@mail.buct.edu.cn
工作地点:昌平区亢山路15号
研究生工作部科员岗 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毕业于部属“211工程”以上院校,年龄在35岁以下; 1、负责研究生工作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2、做好研究生奖、贷、补、助等评定和发放工作; 
2、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4、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及派遣工作; 
5、做好研究生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6、做好研究生纪律处罚工作; 
7、配合做好研究生公寓管理工作; 
8、协助完成研究生工作部其他工作; 
9、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研究生院(1人): 联系人:陆群 
电话:010-64433759
邮箱: 
graduate@mail.buct.edu.cn
专业学位办公室科员岗 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毕业于部属“211工程”以上院校,年龄在35岁以下; 1、专业学位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工程硕士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 
3、配合学院、教师、各教学点,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 
4、建立各合作培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5、建立已获得学位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6、做好培养合同管理、经费收缴与划拨工作 
7、参加各领域年会,及时汇报学校情况和传达上级精神 
8、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教师人员招聘公告

   因工作需要,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人员。具体如下:

  一、招聘岗位:

  1. 岗位名称:学院教师人员;

  2. 招聘人数:1人

  二、岗位职责

  1. 入职第一年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一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管理和教育工作。工作地点:昌平校区。

  2. 第二年后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课题组担任学术科研、教学工作。工作地点:主校区(北三环)

  3. 其他学术科研、学生管理相关工作。

  三、招聘条件

  1. 中共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 思维活跃、逻辑严谨,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人师表,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3. 201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并已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2013年博士后出站人员(8月底前能出站并报到)

  4. 年龄不超过32周岁(1981年1月1日后出生)

  四、招聘程序

  1. 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请将简历邮件发送至jiangzp@mail.buct.edu.cn;

  2. 接收简历截止日期为2013年8月10日;

  3. 简历审核通过的应聘人员,将通过电话方式告知面试时间及地点。

  新聘人员待遇:薪酬、保险、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国家和我校对教师岗位的相关规定执行。

  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2013年7月22日

 

  北京化工大学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招聘启示

  一、单位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位于化大北校区(昌平区)内,建筑面积1800m2,设备资产600多万元。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定点实习基地,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实验中心。现为北京市金工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华北金工研究会理事单位。

  中心现有员工2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3名,硕士学位人员1名。负责全校学生13个工种的机械工程训练任务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8项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训练、工程意识培养基地。

  二、岗位招聘要求

  1、遵纪守法,品德端正,工作认真负责

  2、职业资格证书:

  1)数控技术专业应具有数控车工或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证书;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具有低压运行维修操作证或四级以

  上维修电工证。

  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

  三、岗位待遇

  1、非事业编制岗位,实行人事代理。

  2、不解决北京市户口。

  3、月薪2000-3000元。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方俊、冯力 固定电话及传真:010-80104039

  手机:13552821068 电子邮件:lifj@mail.buct.edu.cn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2013年人员招聘启事

  根据北京化工大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学校将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952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规模为90.3万平方米,将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为了更好地开展新校区建设,学校成立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下设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和招标采购办公室。按照新校区建设工作进度,经学校批准,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2013年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管理人员。

  一、招聘岗位

  管理岗位12人: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管理岗位10人(综合部1人、前期部1人、技术部4人、预算部2人、工程部2人);招标采购办公室管理岗位2人。

  校内人员采取岗位聘任制;校外人员由学校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不解决户口和编制。

  二、应聘条件

  详见附件各岗位职责。

  三、考核程序

  (1)材料审查: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对应聘者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符合基本条件要求者列为面试对象。

  (2)面试考查: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和人事处对初选合格者集中时间统一组织面试,主要内容为应聘者自述和现场答辩。

  (3)考核录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通过综合素质考核确定拟聘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将相关材料报人事处办理录用手续。

  四、报名要求

  符合报名条件的应聘者请于2013年6月23日前将个人简历和相关证书复印件发送至以下电子信箱:bucthr@126.com,校内人员请在邮件主题中写明“原单位-姓名-应聘岗位”,校外人员请在邮件主题中写明“姓名-应聘岗位-期望薪金”。原则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递简历,不接受现场咨询,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5号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邮编:100029)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10-64438742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2013年6月9日

  附件: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2013年人员招聘岗位职责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计算中心教辅岗位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根据学校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公开招聘实验室教辅岗位人员。

  一、招聘方向(2人)

  1. 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软件及网络(软件方向)。

  2. 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硬件,动手能力强(硬件方向)。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上述招聘方向。

  2、应聘者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本科毕业院校为部属211高校。

  3、应聘者需知本次招聘为非事业编制,实行劳务派遣聘用方式,学校不承诺为其解决北京市户口,实行岗位聘任,同工同酬。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刚(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

  E-mail:  huanggang@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4726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招聘启事

联系人

岗位

岗位要求

岗位职责

研究生工作部(1人): 
联系人:许利民 
电话:010-64433759
邮箱:
graduate@mail.buct.edu.cn

研究生工作部科员岗

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

1、负责研究生工作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2、做好研究生奖、贷、补、助等评定和发放工作; 
2、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 
4、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及派遣工作; 
5、做好研究生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6、做好研究生纪律处罚工作; 
7、配合做好研究生公寓管理工作; 
8、协助完成研究生工作部其他工作; 
9、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研究生院(1人):

联系人:陆群 
电话:010-64433759
邮箱: 
graduate@mail.buct.edu.cn

专业学位办公室科员岗

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

1、专业学位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工程硕士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 
3、配合学院、教师、各教学点,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 
4、建立各合作培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5、建立已获得学位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6、做好培养合同管理、经费收缴与划拨工作 
7、参加各领域年会,及时汇报学校情况和传达上级精神 
8、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修缮工程中心招聘启示

  修缮工程中心是隶属于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的经营服务性实体。承担全校(东、西、北)三个校区内的供水、供电、供暖设施设备安全运行以及近6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的维修工作。同时承揽校内外一些与此相关的建筑、装修、安装、维修工程。
  因中心发展需要,现需招聘应届毕业生【本科(含)以上】2名
  一、全职工作人员

招聘专业
学历
英语等级
招聘人数
毕业院校
电气工程
本科以上
四级以上
1
不限
采暖与通风(热能及动力)
本科以上
四级以上
1
不限
  二、应聘条件:身体健康,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男女不限,京内外生源不限,工资待遇参照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要求:
  1、电气工程: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为背景,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熟练掌握建筑电气技术及供配电技术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技术。
  2、采暖与通风:能够从事热能工程和动力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具有供暖锅炉系统、建筑供暖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的能力。
  有意者请与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联系。
  联系人:谢庆春 \ 朱存义   电话:(010)64435375 \  64431129   邮编:100029
  邮箱:xieqch@mail.buct.edu.cn       zhucy@mail.buc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北京化工大学85号信箱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2013年教辅人员招聘启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根据学校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公开招聘实验室教辅岗位人员。

  一、招聘方向

  1. 通信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动手能力强;

  2. 电气自动化、测控、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电类相关专业,动手能力强;

  3. 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动手能力强。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上述招聘方向;

  2、应聘者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本科毕业院校为部属211高校;

  3、应聘者需知本次招聘为非事业编制,实行劳务派遣聘用方式,学校不承诺为其解决北京市户口,实行岗位聘任,同工同酬。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刚(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

  E-mail: huanggang@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4726

  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7月,致力于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大化工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培养和集聚一批专业技术精良、工程能力完备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出一批技术集成度高、行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系统和示范工程,构建以关键技术工程化集成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特色研究实体。现根据学校、学院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公开招聘。

  一、招聘岗位

  工程管理助理研究员(2人),负责工程化项目实施工作。

  二、专业要求/ 学历要求

  应聘者应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博士学位,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三、具体岗位任务和工作内容

  1. 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设计、工程预结算,参与项目中重大工程技术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

  2. 负责工程施工管理,负责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3. 负责组织、监督各项目的竣工验收、竣工备案、工程结算及竣工移交等工作;

  4. 监控施工过程技术变更对成本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5. 负责工程团队的协调与日常管理。

  四、任职条件

  1. 有五年以上的工程预结算和施工管理的工作经验者优先;

  2. 有从事过特种设备(高压容器)管理工作者优先;

  3. 有预算师证书者优先;

  4.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具有工程经历或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五、联系方式

  负责人:屈一新

  E-mail: quyx@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2786

  联系人:张睿

  E-mail: zhangr@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2786

  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

  2013-3-19

  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承担着全校二万余名学生,三千多名教职工(含离退休)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医院现有临床科室六个,医技科室八个,设有病床二十余张。拥有大型X光机、彩色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折仪、全自动血液分折仪、全自动尿液分折仪及心电图机、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医用设备。医院有一批业务素质较高,临床经验丰富,热情为师生员工服务的队伍,现有医务人员40余名。我校医院为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劳动保障局批准的定点医疗机构。

  因校医院发展需要,现需招聘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本科、硕士)及有临床工作经验(5年以上临床经验,主治医以上职称)医生数名

  一、全职工作人员

招聘专业 学历 英语等级 招聘人数 毕业院校
临床医学 本科 四级 2 不限
内科.外科.眼科.妇科 硕士 六级 3 不限

  二、退休返聘人员

招聘专业 职称 招聘人数 工作地点  
内科. 主治医以上 2 东、北校区  
.外科.  主治医以上 1 东、北校区  
妇科 主治医以上 1 东、北校区  

  应聘条件: 具有医师执业资格, 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身体健康,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如为非北京生源,优秀者我校酌情解决北京市户口,工资待遇参照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执行。

  有意者请携带本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执业医师证,到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张主任处联系。

  联系人: 张主任

  电话: (010)64436283

  邮编: 100029

  电子邮箱: zhangjx@mail.buc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85号信箱

  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

  2013-3-18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根据学校、学院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公开招聘。
  一、招聘方向:电工电子类相关方向,
  要求电气自动化、测控、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上述招聘方向。
  2、应聘者应具有教育部直属211,985高校本科学历。
  3、应聘者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4、具有工程经历或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刚(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
  E-mail: huanggang@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4726

  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本科生专职辅导员招聘公告

  北京化工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现有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辅导员队伍。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荣获北京市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创新成果奖,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为进一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学校现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13年本科生专职辅导员5-6名,具体招聘事宜如下:
  一、招聘条件
  1、应届硕士及以上学历,获得博士学位者优先,受聘人员的本科、研究生学历均应为“985工程”或中央部委直属的“211工程”建设院校。
  2、中共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所学专业为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与学校设置的相关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英语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或六级425分及以上。
  4、综合素质较高,有高等教育阶段校、院主要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5、具有兼职辅导员经历或者拥有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资格证书者优先。
  6、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人师表,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志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
  7、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工作岗位
  专职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管理和教育工作,工作地点为学校主校区(北三环)和昌平校区。
  三、应聘程序
  1、应聘者可将简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buctsz@126.com信箱,具有北京户口的请在简历中标明。联系人: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李富家,联系电话:64435217。
  2、学校对应聘者简历进行初选后确定进入下一轮考核名单并通过电话方式通知。
  3、学校校验证书原件后组织笔试、心理和素质能力测试、面试、校长办公会审议等环节,本着坚持标准、宁缺毋滥的原则,最终审批确定录用专职辅导员人员名单。
  四、报名截止日期:2013年3月15日

  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2013年3月3日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招聘启事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凝胶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拉曼光谱和多晶衍射仪等仪器的日常测试,维护和维修工作。

  一. 岗位职责

  1. 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深入掌握所操作设备的性能; 
  2. 帮助送检客户进行高效、快速的测试分析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应用功能; 
  3. 做到分析服务热情周到,仪器操作严谨认真,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4. 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5. 全面负责仪器室的安全、卫生、节能工作;
  6. 积极做好分析测试中心负责人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招聘要求和待遇

  岗位类别一 
  1、招聘要求
 
  1) 硕士学历; 
  2) 具有1年以上熟练操作上述至少1种仪器设备的工作经历; 
  3) 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沟通能力,计算机熟练; 
  4) 遵守测试中心规章制度。 
  2、待遇 
  工资待遇参照北京化工大学同类教师工资标准给付。
  岗位类别二
  1、招聘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
  2)退休教师且具有丰富仪器测试经验的优先;
  3)具有1年以上熟练操作上述至少1种仪器设备的工作经历; 
  4) 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沟通能力,计算机熟练; 
  5) 遵守测试中心规章制度。
  2、待遇 
  工资待遇参照北京化工大学同类员工工资标准给付。

  三.应聘办法: 
  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以word或pdf附件的形式)发送到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联系方式见下,并请在邮件标题注明“应聘测试中心岗位”),初选合格后会及时通知应聘者面试。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应提供个人简历、毕业证、学位证和大型仪器设备上岗培训等有关资格证书的复印件,并准备约15分钟的面试 答辩。

  联系人:  尚飞 
  联系电话:010-64411356 
  E-mail:    sjynm220@126.com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根据学校、学院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公开招聘。

  一、招聘方向

  1. 控制理论与工程方向

  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方向

  3. 信号与信息处理和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

  4. 电工电子类相关方向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上述招聘方向。

  2、应聘者应具有教育部直属211,985高校本科学历。

  3、应聘者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4、具有工程经历或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刚(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

  E-mail:huanggang@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4726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根据学校、学院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公开招聘。

  一、招聘方向

  1.机械设计及理论或机械工程(1人)

  2.高分子材料加工或热塑性复合材料方向(1人)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上述招聘方向。

  2、应聘者应具有教育部直属211,985高校本科学历。

  3、应聘者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出站,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4、具有工程经历或企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何亚东(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E-mail: heyd@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52920

  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度人才招聘启示

  一、学校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 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学校共设有11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177人,全日制研究生 5579人(其中博士594人),高职生1169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5000余人,留学生286名;有教职工1672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正、副教授608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家“人才”引进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5人。

  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个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结合国家目前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和机遇,北京化工大学诚挚欢迎海外学生学者加盟北化,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学院概况

  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核心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前五位,同时建有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海外人才”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学院建有国家化学工程教学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达8000万元以上,年发表SCI收录文章13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20余项。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目前在校本科生2420名,硕士研究生1118名,博士研究生212名。学院学科实力一流,建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拥有“化学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培育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精品课程4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2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3项、“973”合作项目5项、“863”计划项目23项、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军工项目79项,承担企事业横向项目500余项。近三年学院科研到款达3.5亿元。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已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建校时的三大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程”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建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和“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高端机械装备健康制造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五年来科研经费到款合计近1.5亿;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技术进步2等奖1项等标志性成果。学院在“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过程装备” 、“工业设计”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于2000年合并而成。学院目前主要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六个二级博士点、以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信息领域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三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教育部、中石化、中石油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育教学成果奖近二十项。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财务与金融系、运营管理系。拥有化工安全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四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含物流管理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七个本科专业的办学自主权。学院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ERP与企业经营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金融、进出口贸易等实验。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非常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经拥有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教授13人,包括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同时外聘多名社会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其它各类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年均承接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年均科研到款500余万元。目前,学院年均发表论文100余篇,数十篇被SCI/SSCI/EI收录;年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0余部。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多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管理学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拥有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学院选派多名教师前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同时,学院每年接待多位来自海外的著名学者进行合作交流。学院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已成为国家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5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8人。建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理学院的全体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领域涉及代数几何、应用微积分方程、最优化理论、工程中的数学问题、电子材料及元件、电—光技术研究、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催化科学与技术、特种涂料、应用电化学、药物中间化学的合成与制备、应用激光化学、界面化学与应用技术、水处理技术与化学药剂、无机材料化学、有机精细合成等。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的奖励,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数百篇研究论文。学院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现已与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发展快速、潜力巨大的年轻学院。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973首席科学家”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次,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次,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次。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60%。学院拥有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教学团队、制药工程北京市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重点、国防军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科研到款超过70万元/人/年, 发表SCI论文超过70篇/年,申请专利超过20项/年。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奖励10余项。学院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在工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能源)、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材料合成及制备、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基因药物与疗法等领域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一个依托理工背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科类学院。学院下设四个系(法律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和社会体育系)、一个基础教育部(体育部)、三个教育教学中心、四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法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点。现有依托文法学院建立的一个国家级基地和两个省部级基地。十年来,承担30余项教育部及北京市科研立项;全院教师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20余部,科研到款总数百余万元,共荣获26项北京市及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有10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及学校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香港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名教师在国内各种学术团体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文法学院正在迅速成为我校为国家输送文法人才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是学校的文科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师52人,其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讲师17名。学院设有一个教研部、两个研究所。教研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个课程组。研究所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学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任务,取得一批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发展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思想支持。

  高新技术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简称高新院)成立于2011年7月,致力于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大化工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培养和集聚一批专业技术精良、工程能力完备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出一批技术集成度高、行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系统和示范工程,构建以关键技术工程化集成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特色研究实体。高新院的成立宗旨是在促进学校内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及团队之间的联合攻关和协调发展,加快引导和培育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战略性行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稳步推进学校“大开放战略”和协同创新步伐,努力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高新院下设管理办公室、工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海外讲座教授创新团队、专题团队及区域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厦门生物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大学苏州相城研究院)。研究方向覆盖化工、环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自动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研究院当前的主要技术项目包括:工业污水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先进新材料的制备加工与应用等。

  三、引进类别

  (一)国家海外人才计划

  1.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而设立的专项计划。

  招聘要求:在海外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聘期三年,聘期内保证每年在受聘岗位工作2个月以上。

  相关待遇:教育部为讲座教授提供每人每月3万元人民币,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我校将校为长江学者提供充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及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条件,配备专门的助手和组织梯队。除以上待遇外,同时享有我校高层次引进人才相关待遇。

  2. 国家人才项目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人才”),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我校“人才”获得者将享受以下待遇: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2-5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 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 引进人才的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除以上待遇外,同时享有我校高层次引进人才相关待遇。

  1)人才长期项目

  招聘要求:申报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从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或掌握重要实验技能、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申报时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该批次申报截止日前6个月内。

  2)人才短期项目

  招聘要求:申报人须系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带头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从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或掌握重要实验技能、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已与我校签订至少连续3 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正式工作合同,并明确合同期内工作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

  3)人才青年项目

  招聘要求:属自然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 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回国(来华)前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引进后全职在我校工作;是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申报时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该批次申报截止日前6个月内。

  (二)高层次杰出人才

  “高层次杰出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的杰出人才,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促进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带动学校学科快速发展,开拓和引领新型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凡达到相关要求的,学校将提供相应待遇,并按照国家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户口问题。

  1、A类人才:本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具有担当我校学科支撑方向学科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学科建设急需的可适当放宽),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其他相当以上学术水平的学者。入选者将被聘为学校特级职务岗位,提供2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20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3居室生活用房、若干科研助手编制等待遇。

  2、B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突出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教授职务岗位、博士生导师和某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和水平,拥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的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在未来5年内有望达到“长江”和“杰青”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并须有独立承担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经历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成果。入选者将被聘为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四级以上岗位,提供1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8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1-2名科研助手编制等待遇。

  3、C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副教授以上职务岗位的任职能力和水平,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本人的教学或科研方向为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方向,可以胜任现有学科或新型交叉学科某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应具有“北京市新星计划”入选者以上学术水平且有望在入校后2年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并须有独立承担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经历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成果。入选者将被聘为专业技术职务副高级七级以上岗位,提供3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结合团队建设情况提供相应办公和实验用房、1-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等待遇。

  特殊类型人才的条件待遇可面议。

  (三)优秀青年后备人才

  “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以满足学校青年人才后备梯队建设的需要。

  招聘要求:30岁以下,本、硕、博毕业于我国“985工程”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相关专业,师从国内外本领域一流专家,或者本科毕业于“211工程”以上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相关专业,且在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本人研究方向符合我校学科发展需要,优先考虑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学术成就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以上SCI(SSCI)论文,且有3篇论文以上发表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

  相关待遇:聘为校聘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根据不同的研究项目内容和任务,按照项目资助方式,提供20万元以上科研启动经费;为其在首聘期三年内2000元/月租房补贴。

  (四)青年教师

  招聘要求:应届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具有教育部直属211本科学历;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相关招聘方向。

  待遇:学校事业编制,解决北京户口,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发放工资及各类补贴。

  (五)长期外籍专家

  长期外籍专家指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并得到同行公认的学术成就,愿意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与我校合作的外籍专业人员。一般需在我校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

  凡达到相关要求的,学校将为其提供相应薪酬待遇,包括两部分:一是付给外籍专家本人的工资部分,二是提供给外籍专家的交通费、旅游补贴、住房或租房补贴,及按照国家规定购买的医疗保险等。另外,学校还为其每年提供一次国际往返旅费和来华人员团体综合保险。

  鼓励和欢迎国外教授利用学术休假时间来我校从事合作研究。

  四、专业方向需求

  化学工程学院: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及其高效利用技术;高分子化工;海洋工程;医药技术;工业催化;能源化工;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科学;资源化工;环境工程;材料化工;生物化工;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流体力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碳纤维;金属材料环境劣化与保护;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先进纳米炭材料;复合材料加工工程;橡胶绿色化工程;功能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工程;无机纳米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功能膜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高性能工程塑料加工工程;光聚合;可控聚合与新型大分子设计合成;聚合物自组装物理与化学;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与性能关系;聚合物分子模拟与表征;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交联化学。

  机电工程学院:设备故障诊断及自愈调控;安全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精密注塑成型;先进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和装配;工程力学;化工过程机械;石油化工装备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先进与优化控制、建模与软测量、智能控制与神经网络、过程安全工程、系统仿真、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等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及容错机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海量数据可视化等);软件工程(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计算智能及工程应用等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等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含能源管理、化工安全管理、能源化工企业信息化、能源化工金融、化工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管理、预测-评价-决策-优化-对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等方向);工商管理(含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与运作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宏观经济与政策管理:含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低碳经济与政策管理、产业政策与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公共管理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等方向。

  理学院:化学及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催化化学、材料化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物理、微电子物理、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与优化、信息科学、数据结构)。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基因药物与疗法;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化过程工程;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信息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与评价。

  文法学院: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公共政策;法学(宪法、行政法、法理学、刑法学);体育;中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英语。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新技术研究院:工程管理(基于工程化项目的施工设计、工程预结算及施工管理)。

  五、联系方式

  1.学校负责部门及联系方式

  人才工作办公室 负责人:吴祥芝 、刘广青 rencaiban@mail.buct.edu.cn

  联系人:马 颖      64435710      maying@mail.buc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行政办公楼325室

  邮编:100029

  2. 学院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化学工程学院      负责人:山 岚      64434775      shanl@mail.buct.edu.cn

  联系人:李 颖      64434779      liying@mail.buct.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负责人:李齐方      64433585      liqf@mail.buct.edu.cn

  联系人:赵 伟     64433854     zhaowei@mail.buct.edu.cn

  机电工程学院 负责人:张 冰     64418684     zhangbi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马艳娥     64417994      maye@mail.buct.edu.cn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负责人:李 征      64434726      lizhe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黄 刚      64434726      huanggang@mail.buct.edu.cn

  经济管理学院 负责人:余乐安      64438793      yulean@mail.buct.edu.cn

  联系人:董晓巍     64434892       dongxw@mail.buct.edu.cn

  理学院 负责人:李殿卿      64434899      lidq@mail.buct.edu.cn

  联系人:马艳纯      64434898      mayc@mail.buct.edu.cn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负责人:张丽叶      64451781      lyzha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艳辉      64459490      liuyh@mail.buct.edu.cn

  文法学院 负责人:甫玉龙      64434759      fuyl@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肖华      64434889      wfxy@mail.buct.edu.cn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负责人:刘 玲      64436581      liuli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肖华      64434889      wfxy@mial.buct.edu.cn

  高新技术研究院 负责人:屈一新      64436998      quyx@mail.buct.edu.cn

  联系人:张睿      64432786      zhangr@mail.buct.edu.cn

  请有意应聘我校人员直接将简历发至学院负责人、联系人邮箱。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根据学校、学院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公开招聘。

  一、招聘方向

  1.光学、光学工程(2人)

  2.微电子与电子材料(1人)

  3. 材料物理(1人)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相关招聘方向。

  2、应聘者应具有教育部直属211本科学历。

  3、应聘者应是应届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马艳纯(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

  E-mail: myc@mail.buct.edu.cnwangwei@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4898

  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招收博士后公告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是基于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而组建的科研平台,现有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客座教授)、外籍专家8名,全职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研究生数十名,已搭建了一支创新科研梯队,是北京化工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之一。中心主任张瑞红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终身教授。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质能源转化,包括各类生物质废弃物的沼气能源化、裂解气化能源转化、生物质清洁炉灶及污染控制、可再生能源经济及生物质碳交易等。中心承担了“863”重点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纵向课题,世界银行,联合国基金会等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及若干企业的横向课题,与企业合作建设了生物质沼气、生物质热解和生物质炉灶等多个工程项目和推广示范点。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和生物质能源的股份制高新技术合资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德青源”牌鸡蛋、鸡肉、生物燃气发电、有机肥料等系列产品。公司于2002 年8 月在北京市延庆投资建立了中国最现代化的蛋鸡场—“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以下简称生态园),并建设了中国代表性的大型养鸡场沼气发电工程,闻名国内外。公司总部及其子公司近年来专注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各部委多个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大型养鸡场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农业部“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沼气工程”、及“以鸡粪为原料沼气工程技术开发”、北京市科技计划“大型养鸡场沼气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北方城市生活垃圾干法厌氧消化及生物质燃气利用技术及示范”等,在该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课题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联合招收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一、研究方向

  生物质厌氧消化、沼气净化提纯、生物质热裂解气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

  二、招收条件

  1、身体健康,具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工程、微生物等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

  2、在国内外近年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在35岁以下。

  3、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及作风,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潜力,敬业爱岗,能够严格按照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要求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5、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和英文阅读、写作能力。

  6 、能够完全脱产集中精力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工作方式和待遇

  招收的博士后人员将从事北京化工大学与德清源公司的联合项目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发工作。北京化工大学与德清源公司联合为博士后提供周转公寓住房、5-10万元年薪、年终奖金以及其他出国研修等培训机会。表现优异者,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和德清源公司均可考虑其为正式工作人员候选人。

  四、应聘方式

  有意申请者可以电子邮件提交个人简历(包括个人情况、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工作设想、近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专利成果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等)及能体现个人能力的相关材料发送到heyf@mail.buct.edu.cn信箱。符合要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联系人:何艳峰

  联系电话:010-6443571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综合楼503室

  邮编:100029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6月20日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招聘启示

  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为保证现有设备的正常运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现向校内外招募4名工作人员:

  1、电子显微镜操作人员1名: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踏实肯干,愿意从事样品测试和仪器培训工作,善于探索仪器新功能,博士和有经验者优先。

  2、X-射线衍射仪操作人员1名: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能够专心于常规的分析测试和管理工作,博士和有经验者优先。

  3、样品接待员1名: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一定仪器分析知识基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分析测试中心管理规范及所属仪器和样品的特点和要求。

  4、测试兼管理助理1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分析相关专业背景,有较强文字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

  以上人员的聘用方式和待遇面谈。

  联系人:校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程斌

  联系电话:13331180023

  电子邮箱:chengb@mail.buct.edu.cn

  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2012年5月24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2012年招聘启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根据党委宣传部工作需要,现面向校外公开诚聘优秀人才。

  1、岗位职责:学校视频(电视)新闻策划编导制作等相关新闻宣传工作。

  2、招聘人数:1人

  3、专业要求:电视编导制作等相关新闻媒体传播学专业

  4、基本条件:

  1)中共党员;

  2)具有硕士(含)以上学历应届统招毕业生;

  3)可以独立完成视频新闻的策划编导和后期制作等工作内容;

  4)熟练使用Adobe Premiere等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熟练使用数码摄像机等设备,具有在电视台等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经历者优先。

  5)热爱学校新闻宣传和管理工作,品行端正,责任心强,具有较强沟通表达能力、文字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招聘程序

  1)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附照片)等应聘材料发送至以下电子邮箱: xuanchuanbu@mail.buct.edu.cn ,联系人:姚庆峰,电话:010-64435714

  2)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4月10日;

  3)经初选通过者,将于报名截止日后一周内电话通知现场面试。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2年3月16日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中心2012年招聘启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建设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可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运行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数字化环境,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信息中心现向校内外招聘两名工作人员。被招聘人的基本条件:

  (1)应具有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

  (3)品行良好,遵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理念,爱岗敬业;

  (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具体的工作岗位如下:

  岗位一、数字化校园门户系统的开发和数据库维护

  ·完成数字化校园门户系统的二次开发和运维;

  ·完成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

  ·协助完成我校信息安全等级评估工作;

  ·参与中心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

  ·承担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岗位二、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系统的运维

  ·负责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科研管理、OA、数字迎新和离校系统)二次开发和运维;

  ·负责我校数字化校园、一卡通项目公共硬件和软件支撑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协助管理我校云计算平台的运行和软件开发;

  ·参与中心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

  ·承担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欢迎校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中心。

  联系人:赵英   联系电话:13621098604   Email: zhaoy@mail.buct.edu.cn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中心

  2012年3月14日

  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承担着全校二万余名学生,三千多名教职工(含离退休)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医院现有临床科室六个,医技科室八个,设有病床二十余张。拥有大型X光机、彩色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折仪、全自动血液分折仪、全自动尿液分折仪及心电图机、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医用设备。医院有一批业务素质较高,临床经验丰富,热情为师生员工服务的队伍,现有医务人员40余名。我校医院为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劳动保障局批准的定点医疗机构。

  因校医院发展需要,现需招聘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本科、硕士)及有临床工作经验(5年以上临床经验,主治医以上职称)医生数名

  一、全职工作人员

招聘专业

学历

英语等级

招聘人数

毕业院校

临床医学

本科

四级

2

不限

内科.外科.眼科.妇科

硕士

六级

3

不限

  二、退休返聘人员

招聘专业

职称

招聘人数

工作地点

内科

主治医以上

2

东、北校区

外科

主治医以上

1

东、北校区

妇科

主治医以上

1

东、北校区

  应聘条件: 具有医师执业资格, 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身体健康,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如为非北京生源,优秀者我校酌情解决北京市户口,工资待遇参照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执行。

  有意者请携带本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执业医师证,到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张主任处联系。

  联系人:张主任 电话:(010)64436283 邮编:100029

  电子邮箱: zhangjx@mail.buct.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北京化工大学校医院85号信箱

  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度人才招聘启示

  一、学校总体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 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学校共设有11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177人,全日制研究生 5579人(其中博士594人),高职生1169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5000余人,留学生286名;有教职工1672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正、副教授608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家“人才”引进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5人。
  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个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校级教学基地、10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19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0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4.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获专利授权154项,发表论文1753篇。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在原有密云县、昌平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建设科技机构,江苏常州设立的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和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已相继成立,并取得良好成绩。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6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10余家国际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0年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235人。
  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二、二级学院概况
  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核心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前五位,同时建有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海外人才”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学院建有国家化学工程教学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达8000万元以上,年发表SCI收录文章13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20余项。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目前在校本科生2420名,硕士研究生1118名,博士研究生212名。学院学科实力一流,建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拥有“化学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培育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精品课程4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2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3项、“973”合作项目5项、“863”计划项目23项、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军工项目79项,承担企事业横向项目500余项。近三年学院科研到款达3.5亿元。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已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建校时的三大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程”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工程院院士1人。建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和“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高端机械装备健康制造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五年来科研经费到款合计近1.5亿;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技术进步2等奖1项等标志性成果。学院在“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过程装备” 、“工业设计”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于2000年合并而成。学院目前主要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六个二级博士点、以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信息领域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三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教育部、中石化、中石油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育教学成果奖近二十项。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财务与金融系、运营管理系。拥有化工安全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四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含物流管理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七个本科专业的办学自主权。学院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ERP与企业经营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金融、进出口贸易等实验。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非常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经拥有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教授13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同时外聘多名社会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其它各类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年均承接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年均科研到款500余万元。目前,学院年均发表论文100余篇,数十篇被SCI/SSCI/EI收录;年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0余部。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多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管理学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拥有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学院选派多名教师前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同时,学院每年接待多位来自海外的著名学者进行合作交流。学院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已成为国家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5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8人。建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理学院的全体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领域涉及代数几何、应用微积分方程、最优化理论、工程中的数学问题、电子材料及元件、电—光技术研究、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催化科学与技术、特种涂料、应用电化学、药物中间化学的合成与制备、应用激光化学、界面化学与应用技术、水处理技术与化学药剂、无机材料化学、有机精细合成等。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的奖励,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数百篇研究论文。学院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现已与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发展快速、潜力巨大的年轻学院。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973首席科学家”1人次,“青年人才”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次,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次,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次。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60%。学院拥有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教学团队、制药工程北京市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重点、国防军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科研到款超过70万元/人/年, 发表SCI论文超过70篇/年,申请专利超过20项/年。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奖励10余项。学院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在工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能源)、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材料合成及制备、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基因药物与疗法等领域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一个依托理工背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科类学院。学院下设四个系(法律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和社会体育系)、一个基础教育部(体育部)、三个教育教学中心、四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法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点。现有依托文法学院建立的一个国家级基地和两个省部级基地。十年来,承担30余项教育部及北京市科研立项;全院教师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20余部,科研到款总数百余万元,共荣获26项北京市及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有10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及学校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香港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名教师在国内各种学术团体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文法学院正在迅速成为我校为国家输送文法人才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是学校的文科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师52人,其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讲师17名。学院设有一个教研部、两个研究所。教研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个课程组。研究所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学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任务,取得一批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发展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思想支持。
  高新技术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大学新设立专业科学研究实体,致力于加强北京化工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推进产学研和技术转移工作,完成重大项目成果的孵化。高新技术研究院下设有六个部门,分别是管理办公室、工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海外讲座教授创新团队、专题团队及其他一些外设科研机构,如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等。研究方向覆盖化工、环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自动化等众多领域。研究院当前的主要技术项目包括:工业污水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先进新材料的制备加工与应用等。
  三、“高层次杰出人才”招聘程序和待遇
  “高层次杰出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的杰出人才,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促进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带动学校学科快速发展,开拓和引领新型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
  (一)招聘程序
  1、应聘者向拟应聘学院或人才办提供个人简历及相关应聘材料。
  2、学院对应聘者进行初步评价,向人才办提出初步引进意见。
  3、人才办根据应聘者有关材料、学院初步引进意见以及与应聘者的交流情况,确定引进意向。
  4、由有关学院和人才办共同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拟引进人才进行现场或者视频面试评价。
  5、学院向人才办报送建议引进应聘者的书面报告,明确拟引进应聘者的目的和必要性、拟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将发挥的作用,提出对拟引进人才的待遇等方面的意见。
  6、人才办与相关职能部处协商拟提供引进人才待遇后,起草《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书面报告》,报“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核。
  7、《人才办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书面报告》经“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核后,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8、人才办根据校长办公会的决定,启动引进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负责将校长办公会纪要内容通知相关职能部处和学院负责人并协调各部门按期及时为引进人才提供相关服务。
  (二)招聘要求
  1、A类人才:本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具有担当我校学科支撑方向学科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学科建设急需的可适当放宽),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其他相当以上学术水平的学者。
  2、B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突出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教授职务岗位、博士生导师和某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和水平,拥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的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在未来5年内有望达到“长江”和“杰青”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并须有独立承担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经历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成果。
  3、C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副教授以上职务岗位的任职能力和水平,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本人的教学或科研方向为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方向,可以胜任现有学科或新型交叉学科某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应具有“北京市新星计划”入选者以上学术水平且有望在入校后2年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并须有独立承担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经历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成果。
  (三)相关待遇
  凡达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求的,学校将按下述标准聘任其相应的专业技术高级职务岗位,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和办公用房和周转住房等,按照国家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户口问题。
  A类人才:聘为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二级以上岗位,提供3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20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3居室生活用房、若干科研助手编制等待遇。
  B类人才:聘为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四级以上岗位,提供1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8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1-2名科研助手编制等待遇。
  C类人才:聘为专业技术职务副高级七级以上岗位,提供3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结合团队建设情况提供相应办公和实验用房、1-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等待遇。
  特殊类型人才的待遇可面议。
  四、“优秀青年后备人才”招聘程序和待遇
  “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以满足学校青年人才后备梯队建设的需要。
  (一)招聘程序
  1、候选人首先参加院校两级教师招聘考核委员会面试考核,并须顺利通过考核。
  2、学院在通过院校两级招聘考核委员会选拔的候选人中,向人才办提交推荐申请“优秀青年后备人才”的报告。人才办根据学院的报告、引进条件和学科发展需要,形成独立报告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决定。
  3、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校长办公会纪要落实相关待遇和条件。
  4、参照高层次引进人才的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
  (二)招聘要求
  1、30岁以下,本、硕、博毕业于我国“985工程”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相关专业,师从国内外本领域一流专家,且具有一定海外一流大学科研经历;或者本科毕业于“211工程”以上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相关专业,且在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符合我校学科发展需要,优先考虑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
  3、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以上SCI(SSCI)论文,且有3篇论文以上发表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
  4、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与2项以上国家级纵向项目或在海外期间参与重大项目(需由该项目负责人出具证明信)。
  5、有3名以上本学科领域长江、杰青、院士、千人等知名专家推荐。
  (三)相关待遇
  1、聘为校聘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2、根据不同的研究项目内容和任务,按照项目资助方式,提供20万元以上科研启动经费。
  3、为其在首聘期三年内提供7万元以上生活补贴。
  五、“长期外籍专家”招聘程序和待遇
  长期外籍专家指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并得到同行公认的学术成就,愿意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与我校合作的外籍专业人员。一般需在我校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鼓励和欢迎国外教授利用学术休假时间来我校从事合作研究。
  (一)招聘程序
  1、聘请单位负责预审拟聘长期外籍教师的资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面试。聘请单位确定拟聘用人选及建议的薪酬待遇后报国际处,由国际处、人事处和人才办进行审核。对于列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长期外籍教师,由人才办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会同人事处、国际处等部门提出详细引进报告并递交校长办公会审议。
  2、审核和审议通过的拟聘长期外籍教师在国际处、人事处和人才办指导下与聘请单位签订聘用合同。
  3、各聘请单位向国际处递交聘请长期外籍教师的相关材料,国际处负责办理外籍教师来校手续。
  (二)相关待遇
  1、长期外籍专家的薪酬待遇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付给外籍专家本人的工资部分,二是提供给外籍专家爱的交通费、旅游补贴、住房或租房补贴,及按照国家规定购买的医疗保险等。
  2、长期外籍专家的薪酬和待遇由人事处、国际处、聘用单位根据专家的实际业务水平、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其学历、资历确定,并报校长办公会审批决定。
  3、学校为长期外籍教师每年提供一次国际往返旅费和来华人员团体综合保险。
  六、引进“高层次杰出人才”、“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长期外籍专家专业方向需求
  (一)化学工程学院
  1、新能源技术
  2、太阳能及其高效利用技术
  3、高分子化工
  4、海洋工程
  5、医药技术
  6、工业催化
  7、能源化工
  8、化学工程
  9、化学工艺
  10、环境科学
  11、资源化工
  12、环境工程
  13、材料化工
  14、生物化工
  15、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16、流体力学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高性能碳纤维
  2、金属材料环境劣化与保护
  3、功能高分子材料
  4、新能源材料
  5、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6、先进纳米炭材料
  7、复合材料加工工程
  8、橡胶绿色化工程
  9、功能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工程
  10、无机纳米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
  11、功能膜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
  12、高性能工程塑料加工工程
  13、光聚合
  14、可控聚合与新型大分子设计合成
  15、聚合物自组装物理与化学
  16、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与性能关系
  17、聚合物分子模拟与表征
  18、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交联化学
  (三)机电工程学院
  1.设备故障诊断及自愈调控
  2、安全科学与技术
  3.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
  4.精密注塑成型
  5、先进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和装配
  6、工程力学
  7、化工过程机械
  8、石油化工装备与技术
  (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1、控制科学与工程(先进与优化控制、建模与软测量、智能控制与神经网络、过程安全工程、系统仿真、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等方向)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及容错机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海量数据可视化等)
  3、软件工程(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计算智能及工程应用等方向)
  4、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等方向)
  (五)经济管理学院
  1、管理科学与工程:含能源管理、化工安全管理、能源化工企业信息化、能源化工金融、化工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管理、预测-评价-决策-优化-对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等方向
  2、工商管理:含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与运作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
  3、宏观经济与政策管理:含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低碳经济与政策管理、产业政策与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公共管理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等方向
  (六)理学院
  1、化学及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催化化学、材料化学
  2、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物理、微电子物理、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
  3、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与优化、信息科学、数据结构
  (七)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1、生物化学
  2、生物物理
  3、化学生物学
  4、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
  5、基因药物与疗法
  6、生物工程
  7、蛋白质工程
  8、生化过程工程
  9、生物能源
  10、生物材料
  11、生物信息学
  12、制药工程
  13、食品科学
  14、食品加工
  15、食品安全与评价
  (八)文法学院
  1、公共管理
  2、行政管理
  3、社会保障
  4、人力资源管理
  5、教育经济管理
  6、公共政策
  7、法学(宪法、行政法、法理学、刑法学)
  8、体育薛
  9、中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
  10、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研究
  11、高等教育研究
  12、英语
  (九)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十)高新技术研究院
  1、化学工程与工艺(基于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方向)
  2、环境资源化利用(基于工业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高值利用等方面)
  3、生物质气化(基于气化装置设计、工业催化、传质与分离技术、生物基化学品及化工产品合成等方向)
  七、其他教师岗位招聘程序和岗位需求
  (一)招聘程序
  1、申请者将个人简历(附照片)等应聘材料发送至相关联系人电子邮箱;
  2、经设岗单位初选,通过者将于报名截止日后一周内电话通知现场面试;
  3、经学院面试通过者,进入学校聘任委员会进行第二轮面试;
  4、经学校面试通过者,进行为期七天公示;
  5、公示无异议者,即可到学校人事处办理相关报到入职手续。
  (二)岗位需求

 

招聘部门

岗位主要职责和任务

学术专长及研究方向

人数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21人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

能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

4

从事过程强化技术和材料制备与应用的研究

化学工程或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具有过程强化技术或材料制备与应用的研究经历

2

围绕过程工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科学研究

化学工艺/环境工程

1

从事科研和工业应用开发等

传质与分离工程

2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及工程建设

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1

工业过程气的脱硫脱氨一体化流程设计及设备开发

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1

从事环境化工方面的研究

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1

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

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1

承担正在启动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水处理工程包括膜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污水净化材料、工程设计、试验研发等方面应有研究背景

1

从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

化工工程/环境工程

1

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工作

化工工程/环境工程

1

从事仪器管理及科研研究

催化专业或仪器分析专业

1

一般科研工作

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系统工程

2

协助学科带头人开展电化学催化材料或太阳能电池材料科研及日常事务管理

分子模拟与化学品合成

1

搭建生物质能转化校级创新团队

生物质能源转化/固体燃烧污染分析

1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17人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金属学、电化学等相关专业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

弹性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先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

1

计算模拟和光谱表征优先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物理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或材料学学科领域,

1

聚合物合成方向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或材料学学科领域,

1

聚合物合成方向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材料,结构力学或者复合材料成型

1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17人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碳纤维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材料学,无机方向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有机合成(具备一项即可)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材料化学、有机化学、电化学等相关专业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化学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

1

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学

1

机 
电 
工 
程 
学 
院 
6人

协助开展国家级课题申请和研究、教学等

设备故障诊断

1

协助开展军工重点项目的申请和研究、教学等

设备故障诊断及自愈调控

1

学院学科发展及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精密注塑成型

1

学院学科发展及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精密注塑成型

1

具备较好的科研和教学素质

材料加工、机械工程或力学

1

参与学院学科发展和建设工作

先进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和装配

1

信 
息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6人

独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控制理论与工程(先进与优化控制、建模与软测量、智能控制与神经网络)

1

独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新型传感器、现场总线技术)

1

独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测试、数字媒体、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

1

独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软件工程(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计算智能及工程应用)

1

独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

1

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协助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系统仿真与安全控制

1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9人

从事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与科学研究

从事会计学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承担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教学任务。

2

从事金融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数量经济、金融工程、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1

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与教学

从事危险品运输、风险预测、物流规划与供应链管理科研,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承担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

2

从事能源、化工、资源、环境相关的复杂系统研究与教学

能源管理、化工安全与应急管理、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1

从事商务智能、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

商务智能、数据挖掘、网络挖掘、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等计算机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1

从事危险化学品物质在大气环境中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开展疏散动力学和群体模拟研究和教学

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或在相关领域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信息与计算机专业优先。

1

主要负责太赫兹探测系统的搭建,探测技术研发。

光子晶体及其应用;光子晶体太赫兹器件、光子晶体光路集成;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相关专业;或在相关领域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

1

院 
15人

数学教学及科研

计算数学

1

数学教学及科研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

数学教学及科研

运筹学与控制论

1

数学教学及科研

信息科学

1

物理教学及科研

凝聚态物理学

1

物理教学及科研

光学/光学工程学

1

物理教学及科研

电子科学与技术

1

物理教学及科研

光学和电子学

1

院 
15人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李保山教授团队,支持应用化学学科建设

应用化学

1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万平玉教授团队,支持应用化学学科建设

应用化学

1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何静教授团队,支持物理化学学科建设

物理化学

1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魏芸教授团队,支持分析化学学科建设

分析化学

1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孙晓明教授团队,支持无机化学学科建设

无机化学

1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杨文胜教授团队,支持无机化学学科建设

无机化学

1

作为科研后备力量进入李增和副教授团队,支持分析化学学科建设

分析化学

1

生 
命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9人

科研为主教学为辅

生物工程

1

科研为主教学为辅

制药工程

1

厦门研究院科研、管理

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1

教学、科研

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

1

教学、科研

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1

教学、科研

制药工程

1

教学、科研

生物化工、生物基化学品

1

教学、科研

食品科学与工程

1

教学、科研

生物材料

1

文 
法 
学 
院 
6人

专业教学与学科建设

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管理

2

从事宪法、行政法、法理学的教学与科研

宪法与行政法、法理学

1

心理咨询专职教师

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研究

1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

1

体育

体育学

1

马克思主义学院3人

学科点的教学科研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含中国化,兼顾科哲)

1

本科及学科点的教学科研工作

经济学

1

本科及学科点的教学科研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1

高 
新 
技 
术 
研 
究 
院 
4人

负责工程化项目孵化和实施工作

大化工及相近专业

4

负责工程化项目孵化和实施工作

大化工及相近专业

负责 “十二五”大化工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研究工作

环境、化工或相近专业

负责组织开展学校技术成果宣传、交流、推广及转化工作

大化工及相近专业

 

  八、联系方式

  人事处 
  负责人:李文中     
  联系人:韩淑华   64434843-815  
  人才引进办公室    
  负责人:吴祥芝 、刘广青     
  联系人:马  颖   64435710      rencaiban@mail.buct.edu.cn
  化学工程学院             
  负责人:山  岚   64434775     shanl@mail.buct.edu.cn   
  联系人:李  颖   64434779     liying@mail.buct.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负责人:王  峰   64433585     wangf@mail.buct.edu.cn    
  联系人:李承明   64433854     lichm@mail.buct.edu.cn
  机电工程学院                  
  负责人:杨小平   64418684     yangxp@mail.buct.edu.cn   
  联系人:马艳娥   64417994     maye@mail.buct.edu.cn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负责人:李  征   64434726     lizhe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黄  刚   64434726     huanggang@mail.buct.edu.cn
  经济管理学院                  
  负责人:冯  婕   64436277     fengj@mail.buct.edu.cn   
  联系人:董晓巍   64434892     dongxw@mail.buct.edu.cn
  理学院                       
  负责人:李殿卿   64434899     lidq@mail.buct.edu.cn   
  联系人:马艳纯   64434898     mayc@mail.buct.edu.cn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负责人:张丽叶  64451781      lyzha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张晓东  64459490      zhangxd@mail.buct.edu.cn
  文法学院                 
  负责人:甫玉龙  64434759      fuyl@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肖华  64434889      wfxy@mail.buct.edu.cn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负责人:刘  玲  64436581      liuling@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肖华  64434889      wfxy@mial.buct.edu.cn
  高新技术研究院
  负责人:屈一新  64436998      quyx@mail.buct.edu.cn     
  联系人:张  睿  64432786      zhangr@mail.buct.edu.cn

  诚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师招聘

  一、招聘方向:

  1、光学、光学工程(2人)

  2、电子科学与技术(1人)

  二、招聘要求:

  1、本科为部属“211工程”以上学校;

  2、应聘者的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相关招聘方向;

  3、应聘者应是应届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

  三、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品行,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四、聘任待遇:

  1、符合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的教师,按照学校相关高层次引进人才待遇;

  2.其他教师按照学校正式事业编制相关待遇执行。

  五、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于2012年1月1日前将个人简历、工作设想、近五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等材料发送到tianye@mail.buct.edu.cn以及wangwei@mail.buct.edu.cn信箱

  联系人:田野、王维

  联系电话: 010-64434899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启示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是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依托的学术机构,由国际著名的生物质能源专家担任主任,中心共有教师10名,其中正高级2名,副高级3名,中级5名。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包括生物质沼气发酵、生物酒精、生物质热化学气化裂解、农村能源污染分析等。目前中心承担着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专项项目、国家863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若干国际合作项目,急需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现面向社会招聘高层次人才和迎接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具体岗位要求如下表:

学历要求

博士

毕业学校要求

毕业于211工程以上院校

年龄要求

具有副教授以上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年龄要求40岁以下,具有中级水平的应聘者,年龄要求32岁以下。

专业方向要求

生物质能源、固体废弃物处理(生物酒精、沼气、气化裂解、生物质预处理相关研究方向)

任职条件

1.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过国家重大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 2.在本领域内发表多篇SCI收录文章,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3.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符合条件的应聘者经过学校考核录用后,高层次人才品位高级职务岗位,给予30-100万元以上启动经费、50平方米以上实验室以及周转生活住房。应届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按照学校正式事业编制同等职务岗位待遇兑现。

  欢迎广大应聘者来电来信求职,敬请将您的建立发送到联系人邮箱,我们在3天内会给您回复。

  联系人:刘广青

  联系电话:010-64435710

  电子邮箱:gqliu@mail.buct.edu.cn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2011年11月4日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核心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前五位,同时建有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海外人才”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学院建有国家化学工程教学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达8000万元以上,年发表SCI收录文章13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20余项。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根据学院学科发展规划,特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以下各类人才。

  一、招聘学科方向和重点领域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材料化工、生物化工、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高分子合成、新能源技术、医药合成等相关研究领域。

  二、招聘基本要求

  应聘者应具有担当副高级以上职务岗位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且具有能胜任相关研究方向或新型交叉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的能力。

  三、相关待遇

  达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的应聘者,将被学校直接聘任至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并提供给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和办公用房和周转住房等,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落户问题。

  四、招聘程序

  符合招聘条件的国内外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主要研究成果、应聘后工作设想、相关证明材料及专家推荐信等发送或邮寄给以下联系人:

  山岚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E-mail:shanl@mail.buct.edu.cn

  电话:+86-010-64434775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邮编:100029。

  我校收到应聘者材料后会及时做出审核,审查通过后按校内相关程序进行面试等评议。

  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引进办公室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11年10月20日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招聘启事

  一、招聘岗位:专职教师(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各1名)

  二、招聘要求:

  1、本科为部属“211工程”以上学校及国家重点专业所属学校;

  2、本科具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背景;

  3、获得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三、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品行,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四、能力要求

  1、具有很强的英语表达能力,承担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教学任务;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五、聘任待遇

  1、符合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的教师,按照学校相关高层次引进人才待遇兑现。

  2.其他教师按照学校正式事业编制相关待遇执行。

  六、应聘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于2011年11月20日前将个人简历、工作设想、近五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等材料发送到fengjie@mail.buct.edu.cn信箱 。

   联系人:冯婕

   联系电话: 010-6443762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17信箱

   邮编:100029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17#,No.15 East Road of North Third Ring RoadBeijing 100029, P.R. China

  北京化工大学人事处

  2011.10.19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军工办)招聘启事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保密体系和科研生产许可体系管理及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人数:2人 科研编制

  二、招聘条件

  1、中共党员;

  2、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校内职工,或者校内外应届毕业生;

  3、具有理工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学背景,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知识或内审员证书的优先考虑;

  4、热爱质量管理工作,责任心强,耐心细致,踏实认真,具有较强的奉献和服务精神;

  5、具有较强沟通表达能力、文字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品行端正,为人诚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三、招聘程序

  1、有意者请尽快将个人简历(附照片)等应聘材料发送至以下电子邮箱:kyc@mail.buct.edu.cn,报名日期:现在~2012年4月15日;

  2、经招聘工作小组初选,通过者将于报名截止日后一周内电话通知面试;

  3、经学校批准录用者,工资待遇按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2011年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招聘启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根据党委宣传部工作需要,现面向校内外公开诚聘优秀人才。

  1、岗位职责:新闻摄影与摄像、新闻策划、采编与制作,日常宣传事务等。

  2、招聘人数:1人

  3、应聘条件 :

  1)、中共党员;

  2)、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校内职工,或者校内外应届毕业生;

  3)、可以独立完成视频新闻的策划、文案写作、现场录制、后期剪辑和网络播放等工作内容;

  4)熟练使用大洋、Adobe Premiere等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基本掌握Photoshop、Cool Edit等图片和音频软件,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熟练使用单反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具有实际摄影、摄像经验;

  5)受到过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能从事新闻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新闻、传媒、教育技术、多媒体应用类专业背景,或具有新闻媒体、学校电视台经历者优先;

  6)、热爱学校新闻宣传和管理工作,责任心强,耐心细致,踏实认真,具有较强的奉献和服务精神;

  7)、具有较强沟通表达能力、文字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8)、品行端正,为人诚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4、招聘程序

  1)、有意者请尽快将个人简历(附照片)等应聘材料发送至以下电子邮箱: buctxcb@126.com,报名日期:2011年5月13日~2011年5月25日;

  2)、经设岗单位初选,通过者将于报名截止日后一周内电话通知现场面试;

  3)、经学校批准录用者,工资待遇按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岗位咨询电话:64435714。

  人事处
   2011年5月13日

  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入选者Neil R. Foster教授学术团队招聘公告

  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人才入选者”Neil R. Foster教授学术团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名。

  一、应聘条件

  1. 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身体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

  2. 具有超临界流体、高密度气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

  3. 具备良好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及自如的英文沟通能力;

  4. 具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应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二、待遇

  1、应届毕业生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可为解决北京市户口,并列入事业编制正式教师。薪酬待遇参照北京化工大学同级职务岗位教师的工资标准及相关规定执行,并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2、对于达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的,学校将聘用至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并提供相应数额的启动经费和周转住房等待遇。

  三、联系人

  蒲源,中英文简历请发至Email: puyuan@mail.buct.edu.cn ,或angelpu26@hotmail.com

  欢迎海内外有意向者与我们联系!


                               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办
                               2010年10月12日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3年建院,目前,在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技术制药、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特色鲜明。

  根据学校、学院学科发展规划,特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以下各类人才。

  一、招聘学科方向

  1. 生物化学

  2. 生物物理

  3. 化学生物学

  4.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5. 生物工程

  6. 蛋白质工程

  7. 生化过程工程

  8. 生物能源

  9. 生物质材料

  10. 生物信息学

  11. 制药工程

  12. 食品科学

  13. 食品加工

  14. 食品安全与评价

  二、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应符合上述学科招聘方向。

  2、应聘者应具有担当副高级以上职务岗位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且具有能胜任相关研究方向或新型交叉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的能力。

  三、相关待遇

  达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的应聘者,将被学校直接聘任至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并提供给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和办公用房和周转住房等,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落户问题。

  四、招聘程序

  1、 自本招聘启事发布之日起应聘者即可开始报名,符合招聘条件的国内外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主要研究成果、应聘后工作设想、相关证明材料及专家推荐信等发送或邮寄给以下联系人:

  (1) 张丽叶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E-mail:lyzhang@mail.buct.edu.cn

  电话:+86-010-64451781

  (2) 刘广青 任建军 (北京化工大学引进人才办公室)

  E-mail: rencaiban@mail.buct.edu.cn

  电话:+86-010-64435710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邮编:100029。

  2、我校收到应聘者材料后会及时作出审核,审查通过后按校内相关程序进行面试等评议。

  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引进办公室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1年3月13日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