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3124人(其中校本部1271人,附属医院1853人),专任教师969人,有博士生导师281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0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339人,其中本专科生6257人(境内学生5123人,台港澳学生249人,外国留学生885人),硕士研究生2458人,博士研究生624人。另有继续教育学员3484人,远程教育学员14812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7635人。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9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囊括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26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14个,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北京市教委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有111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所,教学实习医院23所。
学校自建校之初,即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已为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8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派遣专家3000多人次分赴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参与临床工作。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正加快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毕业生需求计划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度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
|
||||||
具体工作部门
|
岗位
|
专业
|
学历
|
生源
|
备注
|
|
京内
|
京外
|
|||||
党校办
|
教辅
|
档案学
|
本科
|
1
|
|
|
人事处
|
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硕士研究生
|
|
1
|
|
发展规划处
|
管理
|
高等教育管理
|
硕士研究生
|
|
1
|
|
财务处
|
管理
|
会计及经济类
|
本科
|
2
|
|
|
学工部
|
辅导员
|
中医药、管理、思政教育等
|
硕士研究生
|
|
3
|
|
研工部
|
辅导员
|
教育管理
|
硕士研究生
|
|
1
|
|
医疗处
|
教辅
|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
|
本科
|
1
|
|
|
实验室与设备处
|
管理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硕士研究生
|
1
|
|
|
后勤处
|
管理
|
物业或房产管理
|
本科
|
1
|
|
|
基础医学院
|
教师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中药学院
|
教辅
|
中药炮制学
|
硕士研究生
|
|
1
|
|
教师
|
中药制药
|
博士研究生
|
|
1
|
||
针灸推拿学院
|
教师
|
中医气功
|
博士研究生
|
1
|
|
|
教师
|
生物力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管理学院
|
教师
|
医学心理学或中医心理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护理学院
|
教师
|
护理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教师
|
护理学
|
硕士研究生
|
|
1
|
||
管理
|
护理学
|
硕士研究生
|
|
1
|
||
人文学院
|
教师
|
行政法
|
博士研究生
|
|
1
|
|
教师
|
英语语言文学(医学英语、语言学、翻译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
2
|
有海外留学经历优先 | |
教师
|
英语语言文学(医学英语、语言学、翻译方向)
|
硕士研究生
|
|
2
|
||
教师
|
英语语言文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教师
|
医学或中医学或英语语言文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医学或中医学博士生需具有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需具有医学或中医学学士学位 | |
教师
|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博士研究生
|
|
1
|
本科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 | |
教师
|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
博士研究生
|
|
1
|
本科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 | |
教育技术中心
|
教辅
|
后期编辑
|
本科
|
1
|
|
|
图书馆
|
教辅
|
文献版本、目录学(历史文献学)
|
硕士及以上
|
|
1
|
|
科研实验中心
|
科研
|
分子生物学
|
硕士及以上
|
|
1
|
|
科辅
|
实验动物学或病理学
|
本科
|
1
|
|
||
循证医学中心
|
科研
|
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民族医药学研究所
|
科研
|
民族医药(藏、维、蒙药)或中医药学
|
博士研究生
|
1
|
1
|
|
中药现代研究中心
|
科研
|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分子生物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药物代谢或代谢组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中药化学或天然药物化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药物分析或分析化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药理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药物制剂学或中药制剂学
|
博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仪器分析
|
硕士研究生
|
|
1
|
||
科研
|
药理学
|
硕士研究生
|
|
1
|
注:京内生源只限京内毕业生申报,京外生源京内毕业生亦可申报。
二、应聘需提供材料
1.个人简历(首页注明应聘职位;学习经历应包括本科及研究生两个阶段);
2.导师推荐信;
3.学校教务部门统一打印的成绩单(加盖公章);
4.相关证书(外语、计算机、获奖等)复印件,发表论文、科研课题标书复印件。
上述材料为应聘材料必须包含的内容,材料不全者不予受理,应聘材料应以纸质材料邮寄或递交至我校,提供电子版简历者,也应同时递交纸质材料。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行政楼415房间)
邮 编:100029
联 系 人:王老师
咨询电话:010-64487643
邮 箱:bucmbys@sina.com
四、简历接收截止日期:2012年12月28日,逾期不再接收简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人员(编外合同制人员)招聘计划
具体工作部门
|
岗位
|
专业
|
学历
|
生源
|
备注
|
|
京内
|
京外
|
|||||
中药现代研究中心 |
科研
|
中药化学或天然药物化学 |
博士
|
|
京外
|
|
科研
|
中药化学或天然药物化学 |
本科或硕士
|
|
京外
|
||
科研
|
生药学 |
本科或硕士
|
|
京外
|
||
科研
|
中药制剂学 |
博士
|
|
京外
|
||
科研
|
中药制剂学 |
硕士
|
|
京外
|
||
科研
|
药学或中药学 |
大专或中专
|
京内
|
|
||
科研
|
生物学或微生物学 |
大专或中专
|
京内
|
|
一、应聘需提供材料
1.个人简历(首页注明应聘职位;学习经历应从大学开始);
2.相关证书(毕业证、学位证、外语、计算机、获奖证书等)复印件,发表论文、科研课题标书复印件;
上述材料为应聘材料必须包含的内容,材料不全者不予受理,应聘材料请以电子版发送至shishepo@163.com;或者以纸质材料邮寄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
二、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科研楼7楼711室中药现代研究中心
邮 编:100029
联 系 人:史老师
咨询电话:15910969723
邮 箱:shishepo@163.com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