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地处重庆市涪陵区,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以“榨菜之乡”闻名于世。学校距涪陵高铁车站3分钟车程,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30分钟可达重庆北站;距高速公路入口2分钟车程,40分钟可达重庆主城。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60多万册,数字资源容量达50TB。学校有21个二级教学单位,5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名;有专任教师1248名,其中正高级教师152人、副高级教师314人,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62人,博士364人、硕士700人,国家级和重庆市级人才40余人,另有“双聘院士”2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8人,“巴渝海外引智计划”国际知名专家10人,全职外籍教师19人。
学校坚持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办学定位,全面提高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学科专业转型,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切实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近三年,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国家部委和重庆市科研项目360余项,FWCI科研质量和高被引论文稳步提升,申请专利580余项、授权330余项,新品种认定及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省部级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35项;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497项、市级奖1093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5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61人(次)。
二、急需专业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用人 单位 |
招聘学科专业及方向 | 学位要求 |
岗位 类别 |
招聘 人数 |
|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研究方向) | ||||
机器人工程学院 | 工学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工学 | 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运动学、智能结构与系统监控、智能控制与智能装备等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工学 | 机械设计及理论(现代产品设计、智能装备设计、现代设计技术等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工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等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工学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嵌入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测试技术等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工学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 工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工学 | 网络工程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工学 | 软件工程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绿色智慧环境学院 | 工学 | 遥感与地理信息相关专业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 农学 |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园艺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等相关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方向)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基础数学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理学 | 计算数学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理学 | 应用数学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理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
理学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博士 | 教学科研 | 2 | |
理学 | 统计学 | 博士 | 教学科研 | 1 |
人才 类别 |
基本条件 | 引进待遇(万元) | |||||
职称 | 学位 | 学术条件 | 年龄 | 安家费 | 科研启动费 | 租房补贴 | |
第一层次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著名学术机构的院士,或国内外相当水平的其他人才。 | 70周岁以下 | 300以上 | 1000以上 | 提供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住房一套 | ||
第二层次 | 正高级 | 博士 | 国家“人才”长期项目、外专项目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或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或国内外相当水平的其他人才。 | 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 150以上 | 500以上 | 提供建筑面积200平米左右住房一套 |
第三层次 | 正高级 | 博士 |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或国内外相当水平的其他人才。 | 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 100以上 | 100以上 | 提供建筑面积180左右平米住房一套 |
第四层次 | 正高级 | 博士 |
近五年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达到下列条件之三: 1.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或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2.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以上,或主持自然科学研究纵向项目总经费100万元; 3.以第一作者或可确认的通讯作者在我校认定的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若有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取得授权的国内外职务发明专利,可1项专利计为1篇SCI,下同),其中二区及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 4.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前八,二等奖排名前五);或省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二,二等奖排名第一)。 |
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 100 | 40—50 | 1.5 |
第五层次 | 高级 | 博士 |
近五年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达到下列条件之二: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以上,或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2项及以上。 2.以第一作者或可确认的通讯作者在我校认定的SCI、E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7篇,其中二区及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 3.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取得授权国内外职务发明专利3项及以上。 4.科研成果转化后转入单位财务账户的经费(包括转让费、许可费、利润分成或收入提成、技术入股的股权收益等)达到400万元。 |
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 75 | 30—40 | 1.2 |
第六层次 | 无 | 博士 |
近五年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以上,或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2项及以上。 2.以第一作者或可确认的通讯作者在我校认定的SCI、E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处二区以上(含二区)2篇及以上;3.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取得授权国内外职务发明专利3项及以上。 4.科研成果转化后转入单位财务账户的经费(包括转让费、许可费、利润分成或收入提成、技术入股的股权收益等)达到400万元。 |
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 50 | 20—25 | 1.2 |
第七层次 | 无 | 博士 |
近五年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主研国家自科基金或社科基金项目1项(排名前二),或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1项及以上。 2.以第一作者或可确认的通讯作者在我校认定的SCI、E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3.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取得授权国内外职务发明专利2项及以上。 |
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 40 | 10—15 | 1.2 |
说明: (1)3人及以上成熟的科研团队整体引进时,每人的安家费可提高10万元。 (2)对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科研业绩优秀的博士,可上浮10—20%。 (3)第一、二、三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具体年薪可协商决定。 (4)不具有高级职称的博士,进校三年内享受副高级职称的绩效工资;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博士可申请高聘正高级职称,享受正高级职称的绩效工资。 (5)引进人才达到学校规定条件,除工资或年薪外,每年可享受12-60万元的激励性报酬。 (6)第四层次的人才可申报学校领军人才建设计划项目,入选后额外资助30万元研究经费;第五层次人才可申报学校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入选后额外资助8-10万元研究经费。 (7)引进人才符合重庆市和涪陵区高层次人才标准,可享受相关引进政策规定。 (8)引进人才若户口落户涪陵,在涪陵工作3年,且在涪陵区内购买商品房,涪陵区政府对不超过90平方米的部分按购房款总额的20%给予购房补助(最高10万元)。 |
请登录学校人事处网站(http://rsc.yznu.cn/542/list.htm),进入下载专区→师资工作,下载填写《长江师范学院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长江师范学院应聘人员个人信息表》,附上本科以来的学习工作经历、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得奖励等简历材料和未来研究计划的电子稿,打包发送:rscrc@yznu.cn,邮件主题的格式为“姓名+学科+学科方向+应聘用人单位名称”。
欢迎海内外英才来电垂询和来校考察,学校免费提供住宿。
联系人:曹老师、李老师
联系电话:+86-023-72791177、72792211
电子邮箱:rscrc@yznu.cn
通讯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长江师范学院人事处
邮政编码:408100
学校网址:http://www.yznu.cn/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