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百万”重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关注微信

“百万”重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时间:2013-07-12来源:千人计划网 作者:

  2013年7月9日,成都市温江区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授予四川省“百人计划”和“成都人才计划”入选者邓炳初、朱亚峰、于鹏展、晏菊芳、刘卫国等5人“成都市温江区高层次人才”称号,给予总额190万元的科研补助。并向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爱斯特(成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三家用人单位发放了80万元的科研奖励,两项总金额累计高达270万元。这样的补助、奖励额度,对于温江来说,可谓是大手笔。这也是温江区继2005年开展的“拔尖人才”评选表彰后,启动实施的层次更高、力度更大的人才表彰活动。会上,温江区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联谊会就开展博士后挂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人才供应机制。


  受表彰的四川省“百人计划”专家朱亚峰博士、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法人兼总经理吴晓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苑德宇,在大会做了发言。

  近年来,温江区始终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全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充足“正能量”。

  一、强化政策激励,突出“刚性引才”。紧紧围绕区委确立的“351”产业集群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际,制定出台《成都市温江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计划用5-10年时间,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领域引进1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温江创新创业。为此,区财政今年设立2000万引才专项资金,以后逐年增加投入额度,用于配套扶持国家、省、市、区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同时,在高层次人才的随迁落户、子女入学、体检疗养、参政议政等方面的给予特殊照顾。为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多渠道培养引进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每培养、引进一名符合国家、省、市、区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标准的,将给予10-50万元的科研奖励,极大地激发了用人单位的引才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紧扣中心大局,突出“柔性借才”。坚持人才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紧扣区委建设“西部最具魅力的一流强区”实际,在认真分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对的人才需求情况基础上,积极对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联谊会、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等国内一流人才智力交流平台和驻蓉高校,按照“双向选择、按需引进、人岗相宜”的原则,遴选引进13名博士后到区内相关部门、产业园区、区内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挂职期间,每人每月由区财政发放30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为确保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党政机关挂职期满后的博士后,根据本人意愿和我区实际需求,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录用,并给予5-10万元的安家补贴;在企业挂职的博士后,挂职期满留在温江工作,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区财政将按照规定发放每月800元的政府专项津贴。

  三、紧贴一线需求,突出“项目揽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互促互进,积极实施“项目揽才”计划,以项目带动人才聚集,以人才推动项目建设。围绕市委确立的“西部健康休闲产业核心区”建设实际,聘请包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等6名“两院”院士和10名专家组建“院士专家顾问团”,参与成都国际医学城项目建设;紧扣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实际,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成功引进国家“人才”专家张辉及其团队,参与“智慧温江”项目建设,为打造全国智慧城市的典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顾问团成员、“人才”专家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项目,并吸引和带动100余名高端人才来温江创新创业,逐渐形成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高效融合的良好局面。

  四、搭建创业平台,突出“环境聚才”。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建立温江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园,配套建立5000平方米服务中心、3.75万平方米孵化楼、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1.5万平方米创业公寓等创业必需硬件设施,集成打造融资、技术、信息等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建立1000万元专项创业扶持金、30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200万YBC专项资金,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深入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经费补贴、科研设备共用等方式,实现9个国家级实验室和13个省部级实验室的免费开放共享。在全区建立3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促进高端人才的对口引进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普及科学人才观,传播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以及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典型,在全区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氛围。

  五、筑牢联系桥梁,突出“服务留才”。坚持把真情服务作为留住人才的关键,积极探索建立“一站多点”人才服务体系,在科技园管委会设立人才服务站,在其他产业园区设立人才服务联系点,为各类人才的随迁落户、人事代理、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坚持区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明确27名区级领导联系60名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区级领导与在温高层次人才谈心交心,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努力为联系对象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定期邀请高层次人才参加重大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咨询、论证和研讨的有关活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探索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完善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

  六、强化校地合作,突出“携手育才”。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教优势,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校地人才“携手共育”机制。在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地建立温江区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组织200名左右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上述高校开展专题培训。探索实施校地干部人才互派挂职计划,2012年,依托西南财经大学大、四川农业大学等驻温高校资源,以强化干部知识储备、提升理论素养为重点,选派10名党政人才到驻温高校科研机构挂职学习;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从高校优选2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到区内相关部门挂职交流。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区内高、职院校,结合我区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增设相关专业,建立大规模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