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近日在深圳开幕。作为第三批“外专人才”入选专家代表之一,来自丹麦的风力发电专家彼得·格雷博在大会上被授予国家特聘专家证书。格雷博曾在一家全球知名风电叶片生产公司任职,现在是江苏一家企业的叶片研发总监。“能够入选‘外专人才’,我深感荣幸。中国是一个包容的国家,我非常愿意分享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动风电事业的发展。另外,还要感谢中国政府给我们这些外国专家提供平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为人类共同的地球创造价值。”格雷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球人才的引进和智力支持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助力点。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在经济呈现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我国的人才事业也随之迈向新起点,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在此次大会的外籍人才招聘会上,约有650名外籍人才到场,涵盖美、英、德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一家参展的海外人才招聘中介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希望吸引更多外籍人才,这是非常正确的,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外籍人才的力量。当前很多外国人都对来华发展很感兴趣,这将带来更多不同思想的碰撞。”
除了外籍人才,留学归国人员的引进也是本次大会的焦点之一。在海外归国人才招聘会上,近3000名留学归国学子慕名前来求职。来自加拿大的霍华德·邓肯博士表示,“中国现在是最激动人心的经济体,很多中国留学生回国后都告诉我,他们希望能够成为活力中国的一部分。”
新常态伴随新机遇。一方面,人才引进能够助力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新常态也为人才提供了新机遇。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大会致辞中说,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巨大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红利正加速释放,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据统计,2013年,外籍专家来华约61万人次,较10年前增加了50%以上。德国高级专家组织(SES)是德国退休专业人士及管理人员派遣组织,今年也再次来到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自成立以来,该组织有1/6的项目目的地是中国,其中国项目协调员尤利娅·吕克尔告诉记者,该组织平均每年有超过200名专家来到中国,“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中国企业非常照顾外国专家们,给这些专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在引进外国人才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出入境居留、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