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战国时期的人才观

关注微信

战国时期的人才观

时间:2015-08-19来源:博士人才网 作者:战国时期的人才观

【摘要】 这些闪光的思想,绝非迂腐书生的口出狂言,而是这些群体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的自白。   战国给军事谋略家们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军事人才是战国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宝贝,他们憧憬着它无限光明的前途。

  齐威王注重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同魏惠王会谈,惠王问他,你有明珠吗?齐威王说没有,惠王很诧异地说,我的国家小,还有十颗光照几十丈的明珠,你怎么没有呢?威王说,我的明珠同你的不一样,我以人才为明珠。当时,说得惠王在会场上很不好意思。齐威王的回答不是随便的调侃,而是很有底气的,完全以自己的强项比人家的弱项。

  由于齐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那时“齐最强于诸侯”,曾与魏国进行桂陵、马陵之战,都打赢了,使得牛哄哄的魏王不得不低下了曾经高傲的头颅来朝见。

  从威王和惠王这段对话以及齐威王得意的表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人才是很吃香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人才观念。客观上,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为了人口和土地而进行的兼并。

  战争犹如一个巨大的市场,按照固有的市场规律,有需求必然有供应,需求越大,市场则越大。战国这个市场什么都需要,特别需要的是人才。于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在空前的武装冲突的驱使下,一批批勇敢的士人和战士纷纷踏上了战场,参与了无数令人不堪回首的战斗,他们的目的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获得和平吗?鬼才知道。不过,他们中确有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秉承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 目光所及之处,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会因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

  变法,则是市场与人才间坚韧的链条。它以其磅礴的气势,诱人的魅力,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勇于向旧制度发起挑战的变法者去拼搏、去奋斗,吸引着一个个不甘落后的诸侯国家去探险、去斩棘、求追求。

  那时候,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文教师长而活跃于天地翻覆的历史舞台上的“士”,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志,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人格。

  儒家倡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道、墨、法、阴阳家提出“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还有,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些闪光的思想,绝非迂腐书生的口出狂言,而是这些群体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的自白。

  战国给军事谋略家们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军事人才是战国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宝贝,他们憧憬着它无限光明的前途。当然,争霸事业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会打仗,那就到边上歇菜去吧。

  想在战争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首先得有一两手绝活,光靠忽悠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平民去参政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其中向前人求学求知是一条必由之路。

  春秋晚期私学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继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那时,社会上各阶级、阶层人士只要家里有点积蓄,都纷纷入学受教,以改变身份,获取官爵,显威扬名,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禽滑厘师从于墨子,吴起从师曾子,张仪、苏秦俱师从于鬼谷子,孟子亦受学于子思,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春申君以“游学博闻”而“相楚二十五年”,蔡泽以“游学于诸侯”而被“拜为秦相”。

  有了知识就有了本钱。于是一批出身并不高贵的人担任相职,开启了布衣卿相之先河。这些出身寒微的士人一旦为相,知识能力与吃苦精神交融在一起,很快平步青云,显赫一时。但他们十分明白,自己的利益附着于君权,本身没有什么根基、背景,能够吃上这碗饭实不容易,若失去相位,则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织履为生,食粥为食。

  所以,布衣卿相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千方百计地好好表现自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君主的信任与欢心,不仅要随时观察,而且要入“官”随俗,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