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人才+科技”激发新动能

关注微信

“人才+科技”激发新动能

时间:2016-01-06来1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袁 卫

人才引领创新、科技驱动发展的企业发展故事,在浙江比比皆是。“人才+科技”正激发新动能,推动着浙江制造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凭借着世界领先的30多项航空特种工艺技术,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将“浙江制造”送上了C919大型客机,并一举拿下了500多架C919大型客机的舱门生产供应订单,总金额逾亿元。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说:“是高技术团队和高技能人才的共同努力,推动企业迈出了进军高端制造业的关键一步。”

  凭借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气凝胶生产技术,浙江纳诺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打破国外企业对该产品的垄断局面,还将其推广应用到了大型油田、城市供热、建筑保温等领域,产品远销欧美。公司董事长周水林说:“是科研人员10余年如一日的研发试验,才有了自己的气凝胶技术。”

  类似人才引领创新、科技驱动发展的企业发展故事,在浙江比比皆是。“人才+科技”正激发新动能,推动着浙江制造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集聚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由德国专家曼·赫博纳设计并制造的七轴五联动数控立式车床已完成研发,现处于试生产阶段,预计明年6月实现产业化。”说起企业未来的“拳头产品”,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不无自豪。

  入围“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的该车床不仅为企业新增2000万元产值,更填补七轴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制造的国内空白。“今年申报成为国家‘人才’的曼?赫博纳是产品研发成功的关键。”陈胜说:“尽管加入永力达创新平台不到3年,曼?赫博纳带领的团队已陆续研发推出7个省级工业新项目、3个“浙江省首台(套)”和数个发明专利,让公司从过去的走量转向如今的提质。”

  今年5月,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近年来,省“人才”专家、公司总裁钱承林带领公司从传统绕线机企业快速成长为以绕线机为基础的自动化设备方案提供商,在行业内创造了多项第一,并成为国内电子线圈生产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

  永力达和田中精机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各地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在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这个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双管齐下,努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浙江通过实施“人才”、特级专家、151人才工程等13项重大人才工程,带动各市实施人才工程100余项,初步搭建了覆盖广泛、重点突出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通过搭建“人才”产业园、重点企业研究院等新型平台,形成了浙江大学、杭州未来科技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一批人才高地和梦想小镇等一批众创空间,拓展了人才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浙江共引进省“人才”1213人,入选国家“人才”451人,带动引进近3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浙江创业创新。全省现有高级职称人才33.7万人,高技能人才194.1万人,省特级专家95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4个。

  浙江制造转型升级既需要研发、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又需要大批技术娴熟、手艺高超、能够掌控现代化设备的技能人才队伍。2014年,浙江启动实施了“千企千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今年8月,杭州技师学院的“90后”小伙子杨金龙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了汽车喷漆项目的冠军。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这是中国代表团自2011年参加这个赛事后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浙江人揽下技能界的金牌,并非偶然,正是浙江高度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结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达到206.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为22.9%。

  激发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

  青山湖科技城,一个5年前奠基建设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4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集“政、产、学、研、金、介”于一身,实现创新链同产业链、金融链“三链互动”的“科技生态群落”。

  发生在这里的三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杭叉集团是国内叉车行业排头兵,南都电源是低碳环保能源的生产者,两家企业通过科技城的平台实现了产需对接,几乎同时进驻科技城。“杭叉集团电动车项目过去用的是要加酸、有污染的富液电池,现在用的是我们研发的免加酸阀控电池,这个纽带让双方的嵌合十分紧密。”南都电源技术部负责人毛贤仙说。

  塞利仕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项可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丝网印刷环节的新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公司总经理阙文修说,他们起初在农房中创业,后来入驻科技城中小企业孵化楼。企业两轮中试后,还没有产出。科技城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潜在价值,给予600万元的资助,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到今年初,公司共申请各类专利21项,已具备产业化条件。

  在西子电梯公司,同玻璃房中穿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忙碌的情形迥然不同,隔壁生产车间冷冷清清。记者看到,从上料、剪板、冲压、连接到打胶,只有1个工人在操作。“以前起码要10个人。”生产线负责人张科说,这套生产线是企业自主设计的,自动化率达90%以上,整个公司一线工人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例接近1∶1。

  科技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青山湖科技城主要有三个不同:一是招商方式不同,过去多数工业园区同类企业“扎堆”发展,招商主体是政府,在青山湖科技城,则是产业链条带动式的“关联招商”,龙头企业是招商主体,同时还引进了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近50家大院名所和企业研发中心;二是扶持环节前移,对发展前景好的初创企业和项目,以资助、入股、跟进投资、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同时帮助其与国内外知名风投、基金对接,最大限度提高创业成功率,并为企业提供“首台套”装备的市场应用;三是用工结构不同,科技城内的不少企业依靠先进设施,一改劳动密集型用工结构,有些企业的管理与科研人数甚至超过一线工人。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青山湖科技城,代表了“浙江制造”在创新驱动下的发展新模式。

  尽好服务企业的第一责任

  将重点研究院建在企业,成为浙江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从2012年9月在纯电动汽车产业开展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瓶颈技术攻关、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试点以来,全省已在16个产业链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49家,省级财政累计资助8.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亿元以上,帮助企业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开发出了一大批战略性新产品。

  建设科技大市场,是浙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去年12月,落址杭州市滨江区的浙江科技大市场正式开业运营,首批择优引进3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与此同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也改造 提升。在今年6月16日举行的科技成果春拍活动上,全省155家企业竞拍81项科技成果,最终成交80项、成交价1.52亿元。

  发放科技创新劵,是浙江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有力举措。今年3月,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发放1亿元的科技创新劵,为小微企业共享各科研创新载体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服务买单。截至7月底,全省合计发放1834.62万元创新券,已使用660.52万元。各市也纷纷出台创新劵管理办法,目前设立创新券的财政资金已超过2亿元,3000多家创新载体参与服务,数以万计的制造企业从中受惠。

  凭借扎实的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浙江制造正向中高端制造、品牌制造、绿色制造坚定迈进。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