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6日披露,教育部近日组织召开了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第二批专项检查动员部署会,对30所直属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会上通报了4起典型案例。部署会上,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从检查、巡视和办案的情况总结了科研经费使用违规违纪的7种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4起典型案例是:浙江大学原教授陈英旭将科研经费划入自己控制的公司,贪污945万余元,被判刑10年;北京邮电大学原教授宋茂强借用他人身份证件办理银行存折冒名领取劳务费,将68万元科研经费据为己有,被判刑10年6个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教授李澎涛、王新月夫妇二人以虚假采购耗材的方式向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支付264万余元,涉嫌贪污,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山东大学刘兆平采取虚开发票的方式,骗取科研经费等公款341.8万元,被判刑13年。其中前3起典型案例在科技部的巡视整改情况中已向社会公开通报。记者姜洁
科研经费岂是“唐僧肉”
高校科研经费贪腐问题时有所闻,但教育部通报的4起典型案例,还是令人触目惊心。
高校科研经费成为一些人可以随意处置的“唐僧肉”,根源在于高校科研经费政出多门,缺乏监管,项目承担者往往只要拿来发票,就能领取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科研经费。某教授借用他人身份证件办个银行存折,就能套取68万元科研经费,就是一例。
没有健全的预防和惩治措施,任何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都有可能沦为硕鼠的乐土。防治科研经费领域的贪腐,当务之急是理顺科研经费的分配过程,建立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平台,让每一笔科研经费的来龙去脉都能明明白白。这样既能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又能预防科研精英误入歧途。史晓韵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