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生物学博士种田玩“自然法则”

关注微信

生物学博士种田玩“自然法则”

时间:2016-12-27来源:未知 作者:91boshi

日本有位叫木村的果农,耗费数十年心血,在自家果园里种出了不施农药、肥料的苹果,受到追捧。在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也有一处类似的农场,两年来,农田里不打农药、不施肥、不除草,按“自然法则”实施生产管理。

2014年底,在上海从事高校科研项目、拥有自己的科技公司的生物学博士张扬来到万丰村,承包了300亩农田以及湿地、林地、复垦地,开始了农田生态圈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张扬的生态农场如今已经初见成效。

□苏报驻太仓首席记者顾志敏

利用湿地、林地建立农田生态圈

草垛里面一只只蜘蛛、瓢虫在忙碌

临近年底,走在乡间,裸露的田野里,麦苗已有10多厘米高,盈盈绿意四处可见。但张扬的农场里却是另一番光景,170亩农田里,枯黄的秸秆东一垛西一垛散落在田间,似乎秋收还未来得及收尾,只有长满了四叶草的田埂还透着些许生机。

张扬告诉记者,这块稻田原本比较贫瘠,秋收后就进入了休耕模式,直到明年夏种。现在只是撒了一些草籽,明年春天,小草和地里的秸秆将一起翻到土里去,而秸秆草垛和四叶草是为了让田里的昆虫更好过冬。说着,他翻开草垛,里面一只只蜘蛛、瓢虫正在忙碌……张扬介绍,虫害和病害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两大因素,所有生物都是大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这些都可以通过完整的生态圈进行预防。

在农田右侧,有100多亩无法产生效益的湿地、林地。两年来,张扬一直任由湿地、林地里的树木、杂草、水生植物等自由生长。“太仓是候鸟南北迁徙必经之地,留住这块湿地就是给鸟类等留一个栖息、觅食的地方,不作任何它用。”他说。

在张扬的生态圈里,可以通过湿地、林地构建的生态系统防治虫害,也可以通过土壤防治病害。

小道之隔,还有30亩闲置的土地,高低不平,光秃秃的,走近了才能发现地表长着一种小草。张扬介绍,这片荒地长期堆积着从河道中挖出的淤泥,这种土壤里碳、氮等有机质含量太少,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今年初,他对这片荒地进行复垦,种上了具有固氮作用的紫云英,在播种前还为紫云英接种了根瘤菌,能直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硝酸盐。张扬说:“明年开春了,再种上黑麦草,提高土壤里的碳含量。”

不打农药不施肥照样消除病虫害

蜘蛛、瓢虫、鸡、鸭就是灭虫害高手

记者上网查询发现,“自然法则”是宇宙间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基本法则,宇宙是运动的、平衡的,宇宙间的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是相互吸引的。

从2014年底开始,张扬就有计划地实施土地轮作,去年4月他把旱地改水田,本该在此时发芽的旱地杂草被抑制,6月又改种黄豆。试验了两年,他的农场里从未打过农药,也不施肥,而是一直坚持“自然法则”。

张扬曾在一家医药企业从事癌症方面的科研项目,在搜集癌症患者血样研究中,他越来越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他说:“我希望可以从源头做起,把我们每天入口的东西做好。”

凭借自己在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两年时间里,张扬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农事“法则”。不急功近利,不使用农药、化肥,追求有机种植,尽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他看来,打农药治标不治本,不仅灭了害虫,益虫也不能存活,毁断了田里的“食物链”,当虫害再次来袭,必然需要再打药。“不打农药,田头的草也不拔,就是要为蜘蛛、瓢虫这些灭虫害高手营造一个栖息地。”张扬说,益虫回归,农田生态圈形成,虫害就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去年,张扬在种向日葵时尝试在田间散养了上千只鸡。今年夏天,他又在水稻田放养了2000多只鸭子。“在田里散养鸡鸭,能消灭不少虫害。比如稻鸭共作就能消灭稻飞虱等水稻的主要虫害。”张扬介绍,经过两年的轮作养地,稻田杂草已经被抑制到较低水平,不影响作物生长。

在张扬的农场里,除了不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也是杜绝的。很多人怀疑,种地不用除草剂,难道人工拔吗?“农耕时代没有除草剂,庄稼一样丰收,古人早就掌握了这种方法。”张扬解释,每一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生长规律,水田和旱田的草不一样,生长时间也不一样,适时轮作,就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至于改善土地肥力,就更加不需要施肥了。张扬指着30亩荒地介绍:“一亩高产农田每年需要15公斤氮,换算成尿素就是60公斤,但我种的紫云英,每亩一年能固氮30公斤左右。”

向村民展示大自然自己的“平衡力量”

未来想打造“生态社区”样本

万丰村的村民们,却觉得张扬的这种做法“不靠谱”。

看着张扬的农田里杂草长得老高也不拔,不按时打药防虫害,该施肥的时候不施肥……他请来干活的一名老阿姨看不下去了,好心主动去打除草剂,被他制止了。村民对他的“懒人”做派议论纷纷:“我们种了一辈子地,都是这样做的,怎么就不对了?照他这么折腾,还能有什么收成?这个博士不行,是个门外汉。”

张扬没有理会村民的怀疑,而是有条不紊地按照“自然法则”实施。“这种生态耕作方式的确见效慢,很多人没信心。”张扬告诉记者,但等到土壤“养成”,田间的生态圈建起,土地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给人。

今年秋收,张扬的170亩稻田亩均产量400多公斤,比去年提高了50多公斤,且颗粒饱满、秕谷少,出米率高。村里其他稻田亩产平均在500多公斤,他信心十足地说:“再有两年时间,等生态圈完全建立,我的稻田亩产量就能赶上他们了。”因为是绿色产品,张扬种出的水稻在市场上很抢手,每500克稻谷售价达到了4.7元,是村里普通水稻的近3倍。据他介绍,未来,完成有机认证的农场大米将进入麦德龙等大型超市售卖。

此外,张扬的稻田因为不施肥、不打农药、不打除草剂,每亩能少投入200多元,这还不算省下的人力成本。再加上2000多只鸭子的收益,一笔笔账算下来,许多种地一辈子的村民开始对这个城里来的博士刮目相看。

未来,张扬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社区”样本,向用惯了农药、化肥的村民们展示大自然自己的“平衡力量”,并无偿奉献自己的种植经验,让农村得以还原本来的乡土味道。同时,他也欢迎城市居民来体验、品尝有机产品,了解有机种植,让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