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政策举措不断推出,为人才发展松了绑减了负,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职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显现,不拘一格评人才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职称制度改革成效初显。
打破职称评价“天花板”
职称系列全部设置到正高
“好消息!11个系列增设正高职称,又有一拨人将受益!”
去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目前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共涉及工程、经济、会计、统计、技工院校教师等11个系列,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送来利好消息。
随后,人社部率先出台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也意味着,继中小学教师可评正高级职称之后,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很快在职称上与大学教师“平起平坐”。
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各个专业领域,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必须与地方改革同步、配套进行。《意见》实施一年来,各省(区市)基本完成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工作,各系列职称改革进度正稳步推进。目前,人社部正会同教育部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同时,会计、工程、农业、卫生等系列改革意见已经成形,民航飞行、社会科学研究、统计、文博等系列的改革意见在加紧酝酿。
为促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各地加快部署,积极健全制度体系。湖北明确职称系列全部设置到正高;江苏首次在高校实验技术系列设置正高层级;甘肃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8个职称系列增设正高级职称;山西、吉林在农业、经济、会计等系列,分系列细化制定正高级职称评审标准。
能够参评正高级职称,打破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天花板”,有效解决了部分领域人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正如不少专业技术人才感叹:“处在这样一个职称改革的好时代,我是幸运的,工作更有奔头了!”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新技术、新职业应运而生。《意见》提出完善职称系列,在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各地各部门加强对新兴业态、新兴领域的调研,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
广东在规范清理各系列专业设置基础上,构建分类清晰、等级完备、定期更新发布的职称专业目录;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健全职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职称专业设置情况,新设特种设备、动漫、生物医药等特色评审专业,促进新兴行业发展。
告别“一刀切”
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
手握3项发明专利,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出过2本书……“因为只有大专学历,过去评职称总被拒之门外。现在有了新标准,只要我研发的机器获得的专利分超过70,就能破格申报高工,学历终于不是拦路虎了。”去年5月,在浙江省塑料机械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会议上,前来评审的宁波协力机电液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斌感慨万分。
取消外语、计算机要求,弱化论文要求,更加注重参评人员的科研项目承担、科技成果、专利授权等业绩指标,是去年浙江工程领域职称制度改革在宁波北仑的破冰之举,有效破除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羁绊,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人才成长的导向。《意见》明确,职称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告别“一刀切”。一年多来,广东、山东、陕西、广西、安徽、河南、上海、福建、北京、江苏、云南等多个省份明确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作统一要求或不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均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注重考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河北完善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健全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云南、重庆、贵州、西藏、新疆等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诚信档案库和失信“黑名单”,使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者寸步难行。
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成为职称评审中的“关键因子”。一年多来,各地积极开展分层分类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辽宁、广西、宁夏等地注重突出不同学科特点,对基础应用学科、应用技术学科等分类制定评价标准;河北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重能力、重水平、重实践,差别化评价,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重要内容;上海聚焦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建设,调整完善新材料、网络通讯等领域职称评价办法,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
“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解决国家重大问题中建功立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表示。
下放评审权
发挥基层、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作用
“没想到回国后这么快就能享受到这个好政策,可以直接参加正高职称评选!”留美归来的国家“青年人才”人才刘尽尧兴奋地说。
刘尽尧介绍,他回国效力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是上海首家试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的高校,组建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并将评审会与该校破格聘任政策相衔接,为海外回国人员建立“绿色通道”。因而,他当年就可参评正高级职称,登上晋升“直通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身处本领域,才能对人才进行更科学的评判。但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大多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行政色彩浓厚。
为改变“政府评、组织评、领导评”的人才评价机制,《意见》提出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各地积极探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的有效方式,调动人才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湖北、陕西等地职称改革围绕服务经济创新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做文章,出台针对性政策,向自由贸易实验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区内重点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河北探索医院、民营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地市。
不少地方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山东、湖南、广东等地探索社会化评审,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积极吸纳龙头企业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江苏、山西等地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
一年多来,职称制度改革的红利激发了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投身本职工作的热情,释放了人才活力。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快工作进度,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先完成工程、经济、会计、卫生、中职教师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争取在2020年之前出台所有系列改革指导意见。同时,尽快制定出台职称管理服务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改革,加强改革督查工作,确保职称制度改革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