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人才外流让某些学科伤筋动骨

关注微信

人才外流让某些学科伤筋动骨

时间:2019-03-13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佚名

■本报记者 李晨阳

“我是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东北人,我非常关注东北人才的流失现象。东北过去十年间流失了100多万人口,而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占了大多数。”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有些急切地说。会后,他还特意在微信中嘱咐《中国科学报》:“这个问题请你一定要呼吁一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同样心系这一问题:“在西部建成和发展好一门重点学科、培养一个人才实属不易,‘孔雀东南飞’的情况让人焦虑。在西部,有些专业甚至已经找不到学科带头人了。”

委员们的焦虑不难理解。一方面,人才的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国家的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东北和西部本身有着巨大的科研资源和前景,是中国科研版图上不可缺少的板块。人才流动,绝不仅仅是科学家把办公室设在哪里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人们会去研究哪些问题,甚至有可能忽视哪些问题。

“人才外流对西部某些学校的部分学科来说,就是伤筋动骨。”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说。

去年,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的发现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盐湖面积扩张,威胁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安全。这一发现背后,是科研人员在这片人迹罕至之地多年的坚守和监测。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观测站是青藏高原地区冰冻圈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野外台站,而他们也是当时仅有的到过盐湖现场的科研人员。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证明人才对这些地域性很强的学科至关重要。”李景虹说。如果没有这些扎根西部和东北的科技人才,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生态安全的重大命题,就有可能遗漏在科研的视野之外。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再次被提及,可谓报告里的“常青树”。而西部和东北人才流失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忧心不已、屡屡提及的老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老问题的新解法。

“国家层面的人才调控是有意义的。近年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审,西部申请者年龄限制可放宽两岁,就起到了一定效果。”卞修武说。他还建议,可以通过东西部人才队伍之间的联动机制,把一部分人才招引到西部。例如加大力度建立东西部地区间的科研、人才等合作项目。

李景虹则提出,可以通过深化东北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同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为高端人才引进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多位委员提到,经济落后、待遇欠佳固然是东北和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但“钱”并不是全部原因。

“抛去待遇和薪酬问题,对高端人才而言,所在高校小环境优劣程度十分重要。高端科技人才更看重发展前景,他们更需要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舒适的人文环境。”李景虹说。

这种对人才软环境的重视,也直接体现在委员提案中。卞修武在他的提案中写道,西部地区应当进一步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人才发展理念和学术环境构建经验,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增强学术吸引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