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时评:正确对待新课题

关注微信

时评:正确对待新课题

时间:2017-06-27来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近日,朱清时院士关于“真气”的讲座近来掀起波澜。“由物理学进入禅定”、“现代科学与佛学汇合”,这些糅合了个人体验而提出的假设和观点,超出了人们的一般想象,也与从前人们想象的严谨的科学家形象大相径庭。一时间,对于他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纵观科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学问题在未被证实或者证伪之前,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这些猜想、假说的提出,在当时看来或多或少都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科学家本身也遭受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它们一旦经受了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最终成为现实有效的科学理论,就会变成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源自门捷列夫基于大量实验研究而提出的假说。哥德巴赫猜想则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很多最后被证实是错误的假说,也帮助人们标注了需要注意的坐标。很多情况下,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甚至更为重要。朱清时院士敢于抛出他的假说和猜想,并身体力行地去验证,应该说是在做一个科学家该做的事情。

其次,营造“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环境,一直是科学研究积极提倡和鼓励的。人们希望毫无障碍地对学术问题展开谈论、进行研究,通过学术争鸣来获得更大的启发。科学家在开展科学研究的时候,无论看起来是不是你需要的姿势、是不是你喜欢的样子,实在是不应该过多地去指手画脚,去大声呵斥。从这一点上看,对于朱清时院士的努力与尝试,我们是不是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呢?

再者,当今中国,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剪刀差效应”表现得似乎愈加明显——某些科技产品过于追求“效率”而缺乏对于人的关怀,科技发展带来诸多安全与伦理方面的社会问题,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相抵牾的情况不断显现……这些都对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活力。中国梦的缔造,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汇融合、均衡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孕育的独特人文精神的滋养,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凝聚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同样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吐故纳新、弘扬传承,科技之光是中华文明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落差,更需要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勇于探索、创造性地予以弥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的重要论断。把科学“带入”传统文化,或者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科技创新,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丰富以及弘扬传统,从而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好的。一个年过七旬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觉,而是以持续的毅力去研究问题,这种精神是可敬可佩的。

当然,很多批评也是有道理的。比如说,既然是科学探索,就必须依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必须要考虑语境、场合以及受众心理等各种因素。一些尚不成熟的科学问题,不适合向公众传递,更不必急于与公众分享。只有建立在科学事实与理论基础上,并且经过实践检验标准的假说有了准确的结论,才能真正推动科学的发展,也才能真正为社会普遍接受。这是每一个科学家都应该遵循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做科学与传统的衔接,弥合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落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挑战、新使命和新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学会如何正确地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