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王辉耀: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

关注微信

王辉耀: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

时间:2018-07-31来1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shenqian
  最近,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顾问委员会向13名社会人士颁发了首批顾问委员聘书,以此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清华大学全球人才培养。“全球胜任力”是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在全球事务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未来的机会和挑战,加强全球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全球化人才培养仅仅依靠高校是不够的。高校的优势在于培养跨文化沟通的基础知识和素质,但在将知识付诸实践、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亟待加强,很多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上缺乏经费和资源支持。在这些方面,社会资源恰恰可以有效补位。如全球化智库(CCG)每年会吸引清华、北大、哈佛、牛津等国内外名校的学生来实习,2017年底联合东宇全球化人才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全球优秀实习生奖学金计划”,为国际人才提供高端的国际化研究、实践和交流平台,与知名国际机构、智库建立实习生交换项目,表现出色的实习生将获得奖学金。

  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出现全球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委员会发表了《产学官共同开展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报告,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也提出建议报告。日本政府经过参考和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最终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社会资源积极加入全球化人才培养。如日本经团联与政府合作,从2012年起每年选派30名大学生赴海外留学一年,每名学生获得100万日元奖学金。此外,经团联还组织相关企业举办留学生专场招聘会,吸收学成回国的人才。

  40年前,邓小平提出要加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成千上万地派”,正式开启了新时期的出国留学工作。这是新中国大规模培养全球化人才的开端。4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迎来了留学潮和归国潮,聚集了一批全球化人才,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全球化人才数量还不够多,质量也不够高,尚不能满足中国发展和全球治理的需要。仅举一例:目前联合国系统的雇员中,中国籍雇员仅占1.12%,列第11位,居菲律宾、印度、俄罗斯等国之后,而中国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在各国缴纳会费总额中占比为7.921%,是缴纳会费第三多的国家。

  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还需要中国社会各界持续努力。首先,应制定国家层面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引导、激励和规范社会资源参与。当前,社会资源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体系,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各界进行讨论并听取有益建议,进而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要坚持目标导向,培养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全球化人才;也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社会资源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诸多障碍;要建立相应的引导、激励机制,构建多方参与、密切沟通的全球化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要吸引更多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中国智库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库,是青年立足中国了解世界的良好平台,而国际组织是青年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的良好平台。在这些组织实习和锻炼,将培养中国青年完整的世界观和包容的心态。未来,可考虑建立统一平台发布中国企业、中国智库和国际组织的全球化人才实习岗位,评选最佳实习生雇主,推广相关经验,还可以考虑设置联合奖学金,资助优秀实习生继续深造。

  再次,要推动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多交流。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导致中国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比较熟悉,但西方国家不等于全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也需要中国学生了解,方能形成完整的世界观。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急需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的人才,应鼓励更多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增进对这些国家语言、文化和综合国情的了解。

  在持续鼓励出国留学的同时,还要加大来华留学工作力度。应鼓励国外青年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要鼓励社会资源举办各类民间交流活动,推动中外青年增进了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中国青年真正具备了全球胜任力,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这需要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在更大范围推动形成“立足中国,胜任全球”的共识。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