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关注微信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9-12-17来1源:吉林日报 作者:佚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就是对健康生活的需要,中医药在健康养生和防病治病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医药人才为支撑。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就要回归中医经典,守中医源头之正。中医药经典被尊称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中医药人才的“源头活水”。《医宗金鉴》有云:“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症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和,难以奏效。”历代卓越医家的成才经历已经反复证明,研读并背诵中医药经典是中医药学子提高中医药临床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办法。中医药经典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不熟读经典,就不能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中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成为苍生大医更是无从谈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等制度。可以说,要培养出一流的中医药人才,非回归中医经典不可。此外,《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中不仅沉淀着丰富的医理,还蕴含了“大医精诚”“仁者爱人”等德行理念。这些德行理念与“立德树人”之“德”一脉相承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回归中医经典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引领和育人要求。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就要健全师承体系,传中医实践之精。中医师承教育是活态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的有效方式,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中医药学以经验医学著称,蕴含着丰富的隐形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继承性极强的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把临床实践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尊重中医药学的隐形知识特征,强调直觉、心悟等思维方式。数千年来,中医药文化瑰宝正是依赖师承这种形式代代相传,弦歌不绝。师承教育的特色是教学形式上以学生跟师抄方侍诊为主,教学方法注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其优势在于学生在跟师诊治的实践中时刻反思、追问中医药理论,“浸泡式”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诊治的技能。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应当继续探索在院校培养中纳入师承模式,推动医、教、研深度融合,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侍诊抄方等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早跟师、多跟师、跟名师。师承过程中,学生既观摩了老师的望闻问切和理法方药,也耳濡目染地继承了老师的医德医风。老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为医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行医之志,都将潜移默化地隽刻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甚至毕生追求。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还要启古纳今,创中医发展之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并非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从《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到《伤寒论》开创辩证论治,从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到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青蒿素,中医药从古至今的发展,始终以传承创新为驱动。历代名医大家的成功无不是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结果。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自然也应启古纳今、推陈出新。中医药院校要在坚持中医药教育主体地位和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现代医学教育管理的有益成果,主动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人才培养的科技化、现代化。此外,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还应当瞄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新理念,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培养出更多具备中医药特色的“新医科”人才。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