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博士后招收 > 高校博士后招收 >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2024年招聘博士后公告

关注微信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2024年招聘博士后公告

时间:2024-06-14来源:中国博士人才网 作者:佚名

一、研究所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拥有124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于2009年在原苏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基础上重新组建,坐落于风景优美、环境雅致的独墅湖校区。研究所围绕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主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中枢神经损伤修复、认知功能损害、疼痛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专职PI形式从国内外引进相关学科专家作为主要研究力量,以合作科研的形式联合苏州医学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力量,实现基础和临床的交流、合作和交叉,是一个严谨工作、高效产出、良性合作的高水平转化医学科研平台。

神经科学研究所是江苏省重大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疼痛转化医学”双创团队、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苏州市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平台,与苏州蓝十字脑科医院成立“苏州大学-苏州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疾病研究院”。此外,神经科学研究所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

二、岗位待遇和支持措施

1.学校为全职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绩效奖励,三年总薪酬最高可超120万!

2.学校鼓励博士后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资助项目,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总薪酬,全部叠加发放!

3.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4.对于绩效评估优秀的全职博士后,可优先推荐应聘校内教学科研岗位。

5.享受落户、医疗和子女入园入学等生活服务保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心健康;

2.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新近毕业的博士生;

3.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4.符合我校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招收条件;

5.在站时间为三年。

四、岗位需求

 

导师

研究方向

招收人数

招收要求

联系方式

备注

刘春风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2-3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等,有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病学研究背景优先考虑。临床课题方向博士如有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经验,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影像数据分析背景也优先考虑。

liuchunfeng@suda.edu.cn

抄送医院邮箱sdfeyrsc@163.com

 

徐广银

1.慢性疼痛的分子生物学及表观调控机制研究

2.脑肠轴功能稳态失衡的中枢敏化机制研究

3.负性情绪和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1-2

1.热爱科研,勤奋诚实,责任心强,有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有创新能力及进取心。

2.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近年来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国内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毕业,至少已发表一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或有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

3.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等,有神经生物学研究背景优先考虑;

4.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用英文交流及撰写论文等;

胡老师Email:sfhu@suda.edu.cn

 

刘耀波

主要内容:

1.研究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环路的重建和修复。

2.研究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及环路重建的分子细胞机制及干预靶点。

3.研究靶向神经信号调控中枢神经环路重建的机制及关键技术。

3

1.热爱科研,勤奋诚实,责任心强,有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有创新能力及进取心。

2.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近年来国内外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毕业,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至少已发表一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

3.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小鼠行为学等实验技术,神经生物学专业、具有脊髓损伤修复研究背景或具有膜片钳、单细胞测序及空间转录组学、非人灵长类动物等研究经验

者优先考虑。

4.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用英文交流及撰写论文等。

5.能够协助PI进行部分项目申报工作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孙老师:15250419549

邮箱:sunyuhui@suda.edu.cn

 

徐兴顺

(1)抑郁症发生机制(2)脑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研究(3)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1-2

1.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病学相关专业

2.已发表高质量SCI文章

xingshunxu@suda.edu.cn

 

曹聪

抑郁症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靶向干预

1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 年龄一般不超过35 周岁,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3年,至少发表1篇高影响力的SCI 论文;

3.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大小鼠行为学实验技术等,有抑郁症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4.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科研工作能力、优良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5862623175

caocong@suda.edu.cn

 

胡丽芳

神经免疫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探索

1

1.参与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2.参与课题申请、撰写科研基金;

3.协助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

18896588765

hulifang@suda.edu.cn

 

马全红

1)神经发育疾病如自闭症的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 (Pathogenesis and drug development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uch a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研究及药物开发(Pathogenesis and drug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3)选择性自噬的调控及其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Regulation of selective autophagy and its role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2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5 年;

3.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

4.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5.具有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具有认知和自噬调控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6.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英文交流报告及撰写研究论文等;

7.以第一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至少一篇研究论文,在高水平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者优先录用。

 

 

程坚

脑卒中治疗新靶点及创新药研发

1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 3 年;

3.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

4.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5. 发表过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者优先;具有神经生物学或新药研究背景者优先。

chengjian@suda.edu.cn

 

赵静

1.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相关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探索2.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立新型人源疾病模型 3. 干细胞及其相关产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等,有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病学研究背景优先考虑。有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多组学分析背景也优先考虑。

 

 

丛启飞

神经胶质细胞在情绪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1

1. 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2. 身心健康、积极乐观,工作认真严谨,具有勇于挑战的科研精神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具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动物行为学、药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具有实验动物操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4.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英文交流报告及撰写研究论文等;

5.以第一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至少一篇一区文章。

 

 

陈修敏

癫痫及认知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探索

2

已取得生物学、临床医学、神经生物学或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精通膜片钳电生理技术优先。

15201303497

xiuminch@suda.edu.cn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edical.suda.edu.cn/c5/96/c10296a574870/page.htm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