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高校教师招聘 > 广西高校教师招聘 > 广西民族大学2023年诚聘海内外英才+博士后招聘

关注微信

广西民族大学2023年诚聘海内外英才+博士后招聘

时间:2023-05-22来源:中国博士人才网 作者:admin

广西民族大学地处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市,有相思湖、思源湖和武鸣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亩。校园环境幽美静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深厚浓郁,具有鲜明的壮乡民族特色和东南亚异域风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曾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

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于1952年3月,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 年2月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 年6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 年2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砥砺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共进、传承创新”的校风、“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学躬行”的学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

广西民族大学办学基础稳步夯实,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739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0%。现建制24个教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广西一流学科;8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广西民族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现有教职工总数2494人,其中专任教师167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3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26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广西八桂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次。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广西民族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广西时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广西民族大学2023年高层次人才招聘需求

引进条件及待遇:

第一、二层次人才

一事一议

第三层次人才

安家费:90-130万元,科研启动费:50-120万元

第四层次人才

安家费:60-80万元,科研启动费:30-60万元

第五层次人才

安家费:40-50万元,科研启动费:20-40万元

第六层次人才

安家费:30-40万元,科研启动费:10-20万元

第七层次人才

安家费:15-20万元,科研启动费:4-8万元

学校设立高层次人才津贴专项经费,入职后层次有提升的人才可享受每月一定数额的人才津贴。

第四、第五层次人才安排配偶工作,第三层次及以上人才安排配偶或子女工作;子女入学安排在附属学校就读。符合自治区高层次人才条件的人员,可通过广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办理子女就学事宜。

各层次条件详见《广西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广西民族大学人事处网站-“高层次人才管理”栏目)

诚挚邀请各类人才加入广西民族大学!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应聘者,请将简历投递至邮箱:gxmdrsc@gxun.edu.cn,邮件标题格式:姓名+应聘学院+某某专业专任教师。(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

具有硕士学位的应聘者,请关注我校网站主页,后续将发布2023年公开招聘公告,按招聘程序报名参加考试。

人事科联系人及电话:谭老师 潘老师 梁老师 0771-3260113

人才办公室联系人及电话:程老师 江老师 0771-3265181

附件:广西民族大学2023年高层次人才招聘需求信息表.xlsx

广西民族大学2023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目前根据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实际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收2023年进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收学科

民族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壮学与瑶学、民族史、民族艺术、民族法学、民族教育学、民族医药学、民族语言与文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等。

二、招收条件

(一)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

(三)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三年内),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博士研究生;

(四)年龄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人才紧缺的自然科学领域人员,年龄可适当放宽至38周岁;

(五)全脱产博士后研究人员,人事档案须转入本校。

三、薪酬福利待遇及科研资助

(一)学校自主招收的全脱产博士后年薪为税前15万元。同时可享受广西自治区博士后专项补贴每年8万元左右(资助期两年);若获广西自治区“桂博新计划”,补贴增至15万元/年。

(二)按有关规定为全脱产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

(三)为全脱产博士后提供过渡房,或每月1000元租房补贴。

(四)全脱产博士后的子女入学、入园与我校事业编制教职工子女入学、入园一样享受我校优质的中小幼教育资源。

(五)学校为自主招收的全脱产博士后提供10 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四、申请流程

(一)个人申请。应聘者联系合作导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将应聘材料发送至拟进流动站邮箱。应聘材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及证明身份、科研成果的佐证材料。

(二)进站考核。流动站审核后组织应聘者参加进站面试考核,考核通过后报学校审批。

(三)进站审批。校内审批手续办理完毕后,由应聘者个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注册个人信息并按要求提交进站材料,学校系统审核后报全国博管委审批,通过后办理进站手续。

(四)体检。体检要求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五)签订合同。博士后进站手续办理完毕后,由校人事处与其签订博士后工作协议。

五、流动站招收信息

序号 学科 研究方向 合作导师 合作导师暨博士后入站参教单位 备注
1 民族学 华侨华人与民族研究 郑一省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国南方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 罗彩娟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南方梯田文化;物种的人类学研究 付广华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 郝国强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考古与民族文化研究; 熊昭明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研究;民族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 艾晶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 人类学 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族群及其社会文化 何 明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3 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 龚永辉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卞成林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崔晓麟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伦理范畴 唐贤秋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4 民族经济 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发展 吕俊彪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 唐晓涛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地区对外经贸关系 王新哲 廖东声 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5 沿边民族地区开发、开放 胡 超 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6 城市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曾 鹏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7 语言经济学 刘金林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处  
8 壮学与瑶学 壮学与瑶学 黄家信 王柏中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史 华南-东南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李富强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拟依靠201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招收博士后
中国—东南亚族群历史与社会 郑维宽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东北亚民族走廊研究、东北民族史、满学研究 崔向东 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与渤海大学科研基地联合培养
吴凤霞
9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廖明君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审美生态 袁鼎生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思想政治与共同体意识研究 陈铭彬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0 民族法学 民族法学 谢尚果 宋才发 李远龙 何立荣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民族经济与知识产权 齐爱民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11 民族教育学 民族教育研究;东盟教育研究 钟海青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民族教育研究 张进清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东盟人文交流 王喜娟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2 民族医药学 壮、瑶民族医药 朱 华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13 民族语言与文学 中国与东南亚相关语言比较研究 韦树关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南方民族语言研究 蒙元耀 韦茂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黄晓娟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陈金文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 张 旭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14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李 涛 李俊清 荣仕星 叶兴艺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层社会治理;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 胡 佳
15 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陆晓芹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审美人类学 范秀娟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16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与生态审美研究 申扶民 龚丽娟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振兴研究 耿文婷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民族文化与艺术批评研究 董迎春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17 民族语言与文学 中国南方民族语言研究 卞成林 张景霓 康忠德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与东南亚相关民族语言比较研究 韦树关 黄平文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民族文学研究 张国安 李惠玲 钟乃元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民族文学研究 黄晓娟 叶 君 张柱林 魏继洲 陈爱中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南方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陈金文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六、联系方式

学校常年招收以上学科博士后,联系人:廖老师 程老师 。联系电话:0771-3265115;0771-3265181。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88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530006。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