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脑研究院简介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开展脑与类脑基础、技术和应用转化研究,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
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
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络单位,正在承接国家和上海市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
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团队
截至2023年12月,研究院在职教职工140人。海外引进人才占比近80%,教授/研究员/主
全链条体系化研究单元
拥有“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影像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多个省部级及以上平台。下设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等多个研究单元。
全球顶尖仪器设备平台
拥有实验技术空间4000平米,在建8300平米,办公空间8000平米。前沿研究设备20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2亿。其中,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
张江国际脑库则围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健康人队列,采集环境、行为、遗传、脑影像、神经等全维度尺度数据。同时,研究院在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可满足类脑应用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要。
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围绕智能电网、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重大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一汽集团、中铁集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全球前沿研究合作伙伴网络
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与20多家海外高校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二、聚焦五大前沿方向
方向一:认知与神经调控
以不同尺度下人类智能的编码模式研究为基础,解析人类认知活动的大脑机制,探索脑功能网络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在大脑高级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开展认知活动的机理研究,即人脑如何从微观、介观、宏观等不同尺度上实现记忆、计算、交互、学习、推理等认知活动,以及如何模拟这些认知活动,实现类脑认知。同时,聚焦数字疗法、智能闭环神经调控与康复、神经电子药物等前沿交叉方向,发展脑机交互智能神经调控、人机交互认知行为干预、闭环神经康复等前沿理论,突破与神经科学相融合的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芯片材料等神经科技核心关键技术。
方向二:生物信息与脑科学
基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基础,采用蛋白、突触、神经投射、系统等多层次及分子、神经网络、行为范式等多尺度技术组合,建立和发展基于生物学基础的脑信息处理与认知原理解析理论体系。
方向三:全脑计算与类脑智能
基于脑图谱数据建立跨尺度脑网络计算模型,开展全脑尺度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和仿真,模拟多种神经环路和认知功能,解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启发类脑智能学习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发展。
方向四:神经影像与转化
针对多组学多模态生物医学大数据,建立和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开发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发展健康风险预测、智能诊疗及干预、预后评估以及智能神经调控等理论与技术。同时发展脑影像技术与转化医学,基于高场人体和动物磁共振系统,针对重大临床问题,研发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重建技术以及硬件;提升结构、功能、代谢等多尺度磁共振测量精度;并结合脑磁、脑电、近红外等,形成多模态脑测量体系。
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
基于智能科学的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开展脑疾病个性化医疗转化研究;研发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理论以及新一代无人系统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三、相关链接
四、联系方式
1.人事办公室:段老师
邮箱:istbi_hr@fudan.edu.cn
电话:021-65648379
2.科研管理办公室:潘老师
邮箱:istbi_ky@fudan.edu.cn
电话:021-65648379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6GBScy75ByASXZHuW42Qg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