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资讯动态 > 人才工作 > 打造“领军人才”,她说,坚韧型人格培养是短板

关注微信

打造“领军人才”,她说,坚韧型人格培养是短板

时间:2024-01-24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肖瑞平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彬

1月16日这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异常忙碌。

当天上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全球新药研发领军人才项目(以下简称领军项目)首期“逐光课堂”公开课正式启动,肖瑞平需要全程参与。下午全部是“面试时间”,她要通过直接交流考察每位领军项目的申请者。当结束面试的她坐到《中国科学报》记者对面时,暮色已降临。

虽然很累,但肖瑞平的言语中仍颇有些兴奋。毕竟作为领军项目的发起人,借助该项目培养一批国际医药领域的领军人才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如今,她距离梦想成真又近了一步。

人才培养的“后半段”需要重视

领军项目启动于2023年底。作为人才培养项目,其招生对象为全球生命健康领域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至于项目实施初衷,肖瑞平在“逐光课堂”公开课启动仪式的讲话中做了如下表述——

“该项目将致力于为未来生命健康领域的关键决策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导师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打造高质量的生命健康生态圈。”她说。

既然冠之以“领军”,便说明这是一项针对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那么,什么才是“高端人才”乃至“领军人才”?

“在我看来,所谓‘领军人才’一定是‘领袖’,这种人才不必太多,但他们要能改变行业、改变文化,乃至改变一个时代。”肖瑞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样的人才首先要有情怀,要为国计民生着想。但只有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此外,其所从事的事业一定是着眼于国家需求的。

“有情怀、有能力、国家有需要,如果这3个部分能高度吻合,其人生目标就会被放大,并最终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肖瑞平说。

肖瑞平所在的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招收的学生当然也属于国内顶尖,但领军项目并没有将目光对准他们,而是对准了大多已经属于“精英人才”的医药领域高端管理者。

对此,肖瑞平有一番自己的理解。

“人才培养就像一个‘链条’,不同阶段的使命并不一样。”在她看来,即便是北大学生,本科与硕士也属于“打基础”阶段。“刚入校时,他们的梦想大于能力,也没有认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此时,高校最需要做的是给他们立志,帮他们打基础、练基本功,使他们可以‘根基牢、三观正’。至于成为高端领军人才所需要的专业性培养,则需要到博士阶段。”

经过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学生往往已经具备“核心技能”。此后,随着在研究机构或企业的实践锻炼,其在科研、产业领域的“术”日臻完善。此时,他们最需要的便是在“道”的层面,扩展、提升其战略视野和战略思维,这正是领军项目希望能做到的事情。

“在此链条中,高校往往更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对于后半阶段的高端人才培养反而并不十分看重。”肖瑞平说。

培养坚韧型人格环节欠缺

根据《招生简章》,领军项目的课程分为12个模块。其中第一个模块便是“纵观历史全局,把握时代脉络”。

在领军项目中,旨在拓宽学生全球视野乃至历史视野的内容并不鲜见。比如,其总结的课程特色便明确表示,相关课程“以全球智慧,破出海迷航”;面试申请者时,“全球视野”“中西合璧”等字眼也不时会出现在双方对话中。

对此,肖瑞平直言,“世界一流”并不是和自己比,而是和相关领域的全球行业领跑者竞争。“你首先要知道国际最高标准在哪儿,才谈得上日后追赶乃至打破标准。”

事实上,即便对于普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肖瑞平也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非科研能力。其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是她非常看重的。

作为我国首批建设的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北大未来技术学院自成立伊始,便将未来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作为了主要方向。在此过程中,身为院长的肖瑞平曾多次强调“医文结合”的重要性。

加盟北大之前,肖瑞平曾长期在美国多所高校授课。其间,她发现了美国高校一个常见现象——很多医学院的学生都有文学、艺术、法律等领域的研修经历。尽管到医学院深造时,这些学生会被要求掌握大量理科技能,但在此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怀。

“情怀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密不可分,有了情怀的指引,研究者就会有经久不衰的热情,更能做成事。”在肖瑞平看来,人文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其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以及知识面的扩大,而是一种人格的养成。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同等重要的,前者甚至更重要。”在她看来,一个人在年轻时是很容易头脑发热的。一时兴起,做起科研来可以不眠不休,然而兴趣一旦减退,便很容易打退堂鼓。

正如她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为什么很多人半途而废,不能成才?并非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不能坚持到底。培养坚韧型人格是成为领袖人物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求,这是‘道’,其他的东西是‘术’。我们现在的教育欠缺培养坚韧型人格的环节”。

在肖瑞平看来,人文教育能补上这一环节。

“如果你是一个有救世情怀的人,始终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科研目标,你便有了更强大的科研动力和定力。”她说,但这种情怀的产生必须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基础上,这是理工科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类似“文理结合”“医文结合”的提法,近年来在国内高校中并不罕见,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效果并不好,甚至流于形式。

对此,肖瑞平表示,对于高校理工科人才的人文教育必须要有“浸润性”。就像游泳一样,你要把人放到水中,而不是在游泳池旁边教他怎么游。学生必须沉浸在某种文化中,能够自然而然融入其中。“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着急,更不能形式化。”

理、工思维应相互融合

同样需要相互融合的还包括工科思维和理科思维。

在肖瑞平看来,作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便是“知行合一”。

“高校的基本责任在于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但她同时希望,这一过程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例如,给学生一个具体项目,这样既能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更重要的是,工科思维和理科思维可以在此过程中实现交融。理科和工科思维彼此间存在差异——前者基本是原理思维、逻辑思维,后者虽然也需要逻辑,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原理可暂时搁置。”她表示,两种思维没有既定的先后关系,可以在实际问题的工程需求中找到科学原理,也可以由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或产业链。

她坦言,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与理科和传统工科有所区别,此类人才要有机结合理科思维和工科思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既有理论造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培养的不是工匠,而是有创造性思维、能提出新问题的研究者。”

这一点也体现在以领军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中。

“比如,领军项目主要面向行业从业者。他们的头脑中存有很多行业痛点,但囿于没有深造的环境,他们需要来自业内领袖的指导。而我们通过整合相关行业的头部引领者,能够给他们在意想不到之处进行指导。” 肖瑞平说,这是一种全新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改革。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