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减灾国际工作组成立

关注微信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减灾国际工作组成立

时间:2016-12-05来源:未知 作者:91boshi
   2016年12月1日至2日,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IRDR CHINA)、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 IPO)、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等机构联合举办的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成立暨“一带一路”减灾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园区召开。来自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孟加拉、英国、法国等18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旨在推动DBAR科学计划框架下减灾工作的开展,形成长效、共赢的“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机制,探讨“一带一路”减灾合作优先领域与青年人才培养方式,推进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在“一带一路”的科学实施。
 
在12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正式成立。DBAR国际科学计划主席郭华东院士致辞并为减灾工作组联合主席颁发证书。他指出,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的成立将有效聚集“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科学家、决策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DBAR计划,促进科学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联系,推进“一带一路”减灾研究战略的制定,提升灾害风险领域创新和实施导向型研究的实施能力,促进年轻专家和科研人员减灾能力的培养。
 
DBAR减灾国际工作组由遥感地球所陈方研究员和IRDR IPO执行主任Rajib Shaw教授担任联合主席,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Joy Jacqueline Pereira教授、缅甸工程学会主席U Aung Myint教授、印度公共事务研究所Vinod Kumar Sharma教授、印度尼西亚灾害管理与防御机构副主席Sugeng Triutomo教授、南非环境观测网络首席科学家Wim Hugo教授、联合国减灾战略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席 Virginia Murray教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王晓青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贾根锁研究员等13个国家的17名专家担任委员。
 
工作组讨论并制定了工作机制、年度主要活动计划,形成了DBAR“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科学合作优先方向,并就“一带一路”减灾的特性需求、新理念与实践技术、以及灾害风险综合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现场
 
 
合影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