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安徽实施人才政策4.0版

关注微信

安徽实施人才政策4.0版

时间:2023-07-16来源:安徽发布 作者:安徽发布

7月14日上午,人才兴皖工程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蒋曦,省科技厅厅长罗平,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志,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省人社厅副厅长程连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孔少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一图读懂新闻发布会

上新!安徽实施人才政策4.0版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

目前,用人单位和人才反映较多的是“破四唯”(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方面问题。人社厅作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要职能部门,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我省在推进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开展各类人才评价,在职称制度改革、扩大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等方面的做法和打算?

程连政

近年来,省人社厅着眼激发人才活力,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目前,全省职称评审共设25个系列1824个专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7万人。

一是坚持“破四唯、立新标”,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干得好能评上”。率先在全国开展快递工程专业职称评审,共评选出快递工程专业人才227人,先后增设技术经纪、科学传播、文房制作等职称专业。

二是大力推行放权赋能,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19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拓展引进人才评审通道,实现“要什么评什么”。破除学历、资历、身份和岗位限制,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产业工程师学院,高校毕业生毕业即获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首批培养“拿来即用”“用得顺手”工程技术人才213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修订标准条件,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效等多维度的职称评审标准,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标准,调整不合理学历和资历条件,破除特定奖项和人才称号等限制性条件,健全科学的职称评价机制。

二是动态调整职称专业。按照“一产一策”设立特色职称评审专业,加快增设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专业,拓展各类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充分授权赋能。授权产业联盟、龙头和链主企业自主开展相关专业职称评审,支持企业结合目标任务、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制定评审标准,实现用人主体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有机衔接。试点开展“按薪定才”,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等作为企业人才认定主要依据。

四是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制定特殊人才评价办法,拓展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央广网记者

人才发展需要事业平台,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近日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建好高水平创新平台。请问科技厅在发挥平台集聚各类人才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罗平

科技创新平台是人才集聚的载体,是人才施展才智的舞台,是培育人才的高地。按照人才兴皖工程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高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形成使命驱动的原始创新平台体系;以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标杆、新型研发机构为协同,形成改革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磁聚人才作用,省科技厅将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一是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集聚领军人才。加强央地对接合作,发挥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作用集聚一批顶尖人才。支持国家战略性研究机构自主采取单聘、双聘相结合的方式聘用人才,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在住房医疗、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支持我省优势科研力量牵头或参与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我省优势领域大力培育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未来5年,我们还将培育5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积极与国家实验室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二是依托省级实验室体系培育优秀科技人才。突出需求和任务导向,聚焦我省重点领域,结合建设“安徽省实验室”,重组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搭建平台,省自然科学基金60%以上经费将专项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60%以上项目将由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同时,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中,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省级层面还将大幅提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站补贴标准,为新进站博士后提供最高每年30万元专项资助,每年遴选支持150名左右优秀博士后到国(境)外开展研究工作或短期培训交流。

三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将在新型研发机构中率先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方式,在编制使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其更大自主权,授权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自主开展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并逐步拓展到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同时,支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选聘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全权负责制,赋予首席科学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奖励收益内部分配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中新社记者

安徽作为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请问未来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标产业人才、新工科人才的供给需求,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更好融合?

储常连

近年来,省教育厅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12年以来累计培养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68.7万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核心要义,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快培育集聚战略人才力量,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担当作为。

一是优化结构布局,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在政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遴选有潜力的高校和学科冲击下一轮“双一流”建设。持续支持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是加强自主培养,提升人才供给质效。对接十大新兴产业和重大民生急需,继续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利用3年时间,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800个,停招撤销1400个,重点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两大地标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深化汽车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省内就业成效等给予奖补。

三是夯实科研平台,赋能科技创新。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协同创新,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织省内高校揭榜领衔企业攻关需求,加快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

四是加大引育力度,激活发展动能。完善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实施高端人才引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等行动,着力培养一批高校领军人才。持续开展学术副校长选聘工作,面向先发地区重点高校,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到省属高校任职。

五是深化“三融”,加快新工科等人才培养。启动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加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度。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推广“1+X”证书制度。未来,我们每年还将遴选一批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从企业遴选一批优秀工程人才到高校研学,聘用一批“产业教授”,不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多链协同、共同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发改委,如何做到管理行业也管理人才、抓项目也更抓人才,又是如何发挥特色产业聚才作用?

徐志

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始终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将人才工作与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紧密衔接,努力推动“四链”融合。

一是推动产教融合,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培养人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奇瑞大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协同培养特色产业人才。省市校合作共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依托国家科学中心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2700余人。依托“科大硅谷”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接科大校友3000多人次,集聚人才超过1万人。依托产业创新平台集聚高质量产业人才,布局组建590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集聚人才超过6.3万人。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实施人才创新政策。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推进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协调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等人才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人才兴皖工程的部署要求,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培育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精准招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联合省直相关部门,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编制人才图谱,“一链一策”建立紧缺人才定向招引机制;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招才引智计划,对承担国家和省级制造业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人才团队给予经费支持。

二是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协同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开展汽车产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双元制、订单式培养,推动产业、专业和就业“三业一体”。支持奇瑞汽车、阳光电源等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专业对口高校合作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持续扩大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型商学院。

三是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聚才水平。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全面提升研究机构创新能级,集聚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以人才赋能“科大硅谷”建设,争取每年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万人。聚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支持组建省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安徽是农业大省,为促进农业强省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服务“三农”人才,请介绍一下安徽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等方面的情况?

孔少林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意见、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二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5.38万人,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超过270万,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三是服务乡村氛围浓厚。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专家服务基层系列活动,发布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5年行动计划,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7181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每年对3万名左右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种养加能手、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者等,通过“师带徒”“直播演练”“手掌课堂”等模式开展培训,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每年遴选600名左右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委托优质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连续5年哺育出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带头人,实现“头雁”振翅、雁阵齐飞。

第二,建好用好人才平台。发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聚才作用,加快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围绕发展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结合合肥农交会等活动,分产业类别组织人才交流对接,实现精准匹配。聚焦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组建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团,实施一批省级项目,在乡镇设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第三,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实绩导向、一线导向,完善农业系列职称评价标准,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每年评定1万名左右乡村振兴技术人员,让长期扎根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脱颖而出。

第四,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今年12个专业计划招生334人,未来将通过5年时间,着力培养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满足需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大力支持返乡下乡创业载体建设,每年甄选一批返乡创业典型企业和人物,认定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安徽青年创业园、“返乡创业之星”等,营造返乡创业浓厚氛围,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基层一线、投身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近日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大会对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作出部署。请问组织部门如何牵头抓总,发挥有关部门职能作用,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要部署、重点举措贯彻落实。

蒋曦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摆在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首位,强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省委带头落实主体责任,升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人才调研、推动平台建设、谋划创新政策,并召开人才强省专题座谈会、全省人才工作大会,带动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浓厚氛围。在党管人才大格局中,组织部门承担着牵头抓总重要职责,履行抓战略、抓政策、抓项目等职能。各有关部门负责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等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能,充实工作力量、压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抓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积极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一是统分结合、齐抓共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根据部门职能,科学界定人才工作职责任务。人社部门作为政府系统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履行好政策法规制定、服务体系构建等重要职责;教育、科技、宣传、发改、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经信、民政、金融等有关部门承担各自类别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做到管行业也要管人才、抓项目更要抓人才。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突出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设立“伯乐奖”,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

二是定期调度、分类指导。发挥好参谋部、调度室作用,及时传达省委省政府新部署、新要求,交流推广各地各部门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形成工作专报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健全“年初立清单、年中抓推进、年底抓考评”机制,重点任务每季度调度。常态化进行调研分析,加强对地市及行业领域人才工作的统筹指导,及时听取人才诉求,做到有呼必应,当好人才服务员和“后勤部长”。

三是加强考核评价、督查整改。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科学设置人才指标,纳入季度“赛马”机制,将工作成效列入综合考核,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加强结果运用,压紧压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推动人才兴皖工程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来源:安徽发布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