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中科大:守护创新火花 培养“极客”成“创客”

关注微信

中科大:守护创新火花 培养“极客”成“创客”

时间:2017-06-28来源:未知 作者:91boshi

   五月的一天,中国科大东区第二教学楼一间教室里,5名本科生轮流站上讲台,满怀自信地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展,这是中国科大极客中心一年一度的展示活动。而“极客中心”,是这所大学鼓励优秀青年学者指导在校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利用高水平科研带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

不久前,中国科大创客中心“一周年创客成果汇报展”向社会公众开放。60个参展项目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短短两天时间,数千人前来参观,共同见证了中国科大创客中心成立以来的创新创业成果与进展。“高大上”又“接地气”的学生创新成果让参观者们称赞不已:“以前总觉得科技创新离普通人很远,这次来到中国科大创客中心,真是大开眼界。”

“极客”来自英文“Geeker”,内涵是聪明、努力、专注、创新,“创客”来自英文“Maker”,内涵是创新、开放、实践、创业,两者共同的内涵落在“创新”二字。中国科大的传统和优势正是注重原始创新。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用创新、开放、协同、共享的方式去探索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中国科大坚持守护创新火花,铺设出一条从“极客”到“创客”的人才培养路径,学校也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行列。

一、学科交叉“引力场”吸引“极客”聚集

在中国科大,有这样一支团队,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开发出“材料基因创新研究平台”,被称为智能的“材料大脑”。该平台从2016年年初上线开始,就为数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材料定制服务,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目光。

团队成员的构成更是抢眼:指导教师罗毅为世界知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入选国家首批“人才”;江俊为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入选国家首批“青年人才”;而7名主力学生成员中,6名来自该校少年班学院。

据江俊介绍,所谓“材料基因”是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材料信息的大数据库、实现材料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机实现检索算法。更重要的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海量材料信息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可以针对需求给出智能的推荐或建议方案。

“我们的特点在于以理论为先导,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方法,协同多个学科的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中国科大交叉创新研究的特色。”江俊说。

当初,江俊主动担任2012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他的召唤下,计算机“极客”霍姚远首先加入,随后学计算机的李博杰、学化学的冯超、学物理的肖恒宇和徐弈、学信息科学的黄远钧,陆续加入团队。江俊还给他指导的这个极客中心以谐音取名为“才酷”。

在江俊看来,少年班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专业,所以一个班级里会有很多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学科交叉“引力场”,正是由于这种学科交叉的背景优势,使得项目顺利推进,刚刚启动不久,就在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安徽省冠军。

像“才酷”这样的极客中心,自2016年起由科大团委和学校青年学者联谊会共同发起创建,首批创建5个,涉及新型量子材料、计算化学、能源催化转化、类脑智能算法、创新企业管理等方向,校团委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负责在全校本科生中统一选拔招募成员。团委书记张平表示,极客中心为青年学者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搭建了有效平台,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将在今年统筹推动第二批极客中心的申报创建,并将有目标按计划逐步扩充,覆盖更多学科领域。

二、部门协同“试验田”助力“创客”培养

在学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研二学生杨爱迪看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里,老师都非常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大胆地动手实践,将“创意火花”转化成科技成果。

自动化专业的杨爱迪自小就有着“发明梦”,想亲手设计、制造一台飞行器。“现有的飞行器方案中,既有可以实现垂直起降、悬停,也有能够高速、远程飞行,但是两种性能都能实现的还没有,而且飞行器普遍存在着稳定性不够、驱动力不足和效率不高的缺陷。”

脑海里一直构想飞行器优化方案的杨爱迪,在导师王永教授的指导下苦心钻研导航与控制理论的专业知识,并且自学其他相关理论。他经常上网查阅论文资料,遇到不懂之处,积极向导师请教。

2016年5月的一个周末夜晚,看了一整天关于飞行器理论的书,杨爱迪始终无法入睡。突然有一个念头闪过,他当即起身打开电脑,记下灵感。正是这次“灵光一闪”,使他突破了研究瓶颈,最终提出了可以改变推力三要素的“新型矢量推进技术”。

今年3月,在成都的一次项目交流会上,当杨爱迪在同行面前提出“我的飞行器方案比你们更先进”时,其它科研机构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随后,一家科研机构来到中国科大进行调研论证,并表示希望进行合作开发。

目前,在导师的大力支持下,杨爱迪联合志同道合的师弟师妹,组建起一支10余人的科技创新团队,最终在实验室里造出了一台“革命性”的飞行器,将传统的多旋翼飞行器和固定翼飞行器的性能有机统一,兼具较高的稳定性和效率,无气动干扰。

这种变结构垂直起降飞行器方案虽然还在实验室研发阶段,但已经获得5项国内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国外专利保护。这个创新团队已通过校团委向学校创客中心提出了入驻申请,并与许多其他团队一起,申报了学校第二批青年创新基金的专项资助。目前,杨爱迪正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准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进一步打磨和完善项目,在更大的范围展示团队的风采。

据了解,中国科大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校领导牵头负责,校内教学、学生管理,科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参与的工作模式,由校团委牵头服务联系,相关部门、院系齐抓共管,协同培养,宛如一块“试验田”,让精心培育的创新种子能在合适的环境里顺利发芽。

三、开放共享“生态圈”鼓励“创业”实践

尽管徐清前几天刚刚顺利地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毕业,但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叛逆者”,因为他没有选择像其他同学那样,继续做专业研究,而是早早地走上了创业之路。

徐清的创业路起步于在实验室做科研遇到的痛点。“国产反应釜体积大且性能差。可是进口设备价格太高,供货期长,这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能不能自己动手研制一款高性能的?”当初徐清在实验室告诉导师这个想法时,心里颇有些惴惴不安。没想到,导师不仅没有反对,还给了很多技术指导,鼓励他放手一试。

2013年,徐清造出了新型的反应釜,并且投入实际应用。外校同行参观实验室时都会询问该设备的相关情况,这让徐清“看到了市场”。他拉上两个小伙伴,明确分工,一人主攻机械,一人主攻营销,自己则揽下科研设计的任务,从此开始创业。2014年3月24日,安徽科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力量,研制的反应器产品相对国产同类产品,可提高实验效率3倍以上。近年来,徐清领衔的创业团队在团中央“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摘得金奖,在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中获“金翼奖”,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

目前,国内“985”和“211”高校的相关专业实验室里,几乎都能见到“科幂制造”的身影。公司成立三年以来,累计销售额四千余万,产品还远销海外。2016年“科幂”获合肥市天使基金首轮500万元股权投资,2017年获包河区滨湖大学园天使基金300万元的股权投资。

据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蒋一介绍,中国科大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构建了“基础—提升—拔尖”的三层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创新创业类竞赛为牵引,激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加以引导与提升;对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潜力的优秀团队和学生进行重点培育,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育和服务工作。中国科大将立足学校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