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最高可获50 万元支持资金。CFP 供图
前三代海归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旧面貌,第四代海归以探索国家现代化为己任。如今,以实现中国全球化为使命的第五代海归,正在彰显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观——
11月4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对外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归国的海外留学人员达到27.29万,同比增长46.56%,中国也由此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
中国当下所经历的“海归大潮”,既有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及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内在动力,也与当前呈现的“国际人才回流”新趋势息息相关。无疑,中国的海归潮是这股洪流中最壮观的一支。
以詹天佑、唐绍仪、顾维钧等人为起点,中国的留学潮与归国潮已历经150余年。潮起潮落,几经更迭,中国的海归潮已进入第五代。可以说,前三代海归以改变旧中国面貌为使命,第四代海归则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探索。那么,第五代海归的历史使命将归于何方?
在全球化浪潮下,百年海归的光荣与梦想如何由新生代中国青年海归传承与开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命题。
年轻的归者
150余年前,时代的巨轮将詹天佑、严复等人载向海外。由此,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学潮与海归潮。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他们大多学成归国,并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之风。
之后,从1900年到1927年,中国涌现了包括邓小平、周恩来、严济慈、梁思成等迄今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最大一批“海归潮”。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潮。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向西方各国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如今,“70后”、“80后”已成为海外留学生中归国的主力。
“这代海归跟上世纪80年代出去的海归不一样。他们那时出去很艰苦,很多人都靠打工、刷盘子维持学业。而现在的海归家庭背景要好很多,他们做事更多地是与兴趣、爱好有关;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往往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有更高的追求。”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苗绿告诉记者。
“之前的海归可能是年纪更大的时候才出国,同样回国时的年龄也比较大。现在的海归明显有低龄化的趋势。”一起作业网的合伙人肖盾向记者慨叹。
“80后”肖盾是典型的新海归。16岁那年,他远渡重洋,到英国知名的米尔菲尔德中学读高中。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剑桥大学,并幸运地进入牛顿曾就读的圣三一学院。两年的课程后,他被交换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并在本科毕业后再次回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
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肖盾研究的方向是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生毕业后,他从事过金融行业的工作,其间曾短暂在北京奥组委工作过。后来,他选择了在英国创业,从事互联网教育。2009年,肖盾带着梦想回国,专注于中小学英语在线教学。如今,他的网站在中小学教育界已小有名气,拥有两三百万的学生用户。
肖盾回忆说,刚出国时曾在英国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颇大。“我比较热爱运动,所以会加入各种运动队,运动员都是来自各个国家的;我喜欢小号,这里也有来自各国的音乐家,他们吹的曲子更多的是莫扎特、贝多芬,这让我的视野真正开阔起来。”
十年留学经历让肖盾在学习外语之余不断接触和理解国外的文化与习俗,并更多地进行着人生思考。“相比以前从海外归来的学长,我还很年轻,也有激情。像我们这样现在回来创业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我们对国外的知识、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有更深切的了解。”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