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大城市人才“挤挤”小城市无人问津 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关注微信

大城市人才“挤挤”小城市无人问津 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时间:2014-03-20来1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再过3个月,就到了大学生们毕业的时候了。毕业之后是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还是回到家乡去发展,这也一直是大学生们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

  最近一份《当代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以牡丹江地区几所重点中学近10年的5000多名毕业生为样本得出了相关数据。有37%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8%的人选择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返乡发展,而仅仅有25%的大学生有计划回乡发展。由此看来,大学生毕业返乡的就业的热情其实并不太高。

  从这份调查中也看到当代大学生们的新困境:一边是大学生“吐槽”北上广等大城市立足不容易,却又扎堆儿于大城市;另一边是三线以下城市求才若渴,却又少人问津。

  美国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杜剑锋说,美国的大学生最重视的是就业机会,其次会考虑想就业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就是美国的大学生没有一味地去寻找波士顿、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

  杜剑锋: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不会像中国这样大,各个州都有很多城市有非常好的就业机会,同时经济发展、资源配备、自然环境等都没有太多差异,甚至美国绝大部分人生活在人口相对比较稀少、交通便利、资源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所以很多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对于纽约或者波士顿这类人口密集尤其是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城市,反而会出现一种排斥心理。

  德国:

  同样,德国的情况也和美国比较相似,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德国很少有地方为吸引人才而推出特别政策,大学生的择业也往往是根据工作的满意度,而不是一味地往高大上的地方跑。

  薛成俊:由于德国的产业结构非常平衡合理,企业并非扎堆集中在某些大城市,所以毕业生往往是根据工作选择城市,而不是留在某个城市找工作。当然了,根据专业的不同,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总体来讲,理工科要优于文科。

  日本:

  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表示,在日本,大学生择业态度和国内很相近,很多人毕业后还是会选择在大城市工作。

  黄学清:在日本虽然也有不少学生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找工作,但是大城市还是最吸引各地毕业生的地方。日本没有限制人口进出的户籍政策,毕业的时候选择就业地和将来的移动都不会受到户口的限制,所以这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生活更丰富。大城市在企业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地方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工作高中或者是专科学校毕业就可以胜任了。在待遇方面也有地区差距,比如北方的青森县,它的就业需求全国最低,就业形势也以地方的主要就业方式——短期合同制为主,适合大学毕业生的也只有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等,而这些工作很多是需要有门路才找到的。青森县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是14万日元,而东京超过了20万日元。

  吸引就业的举措

  我国的部分地方为了吸引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也曾经出台过一些相应措施。此前东莞的凤岗镇就出台过一项措施,本镇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回乡就业,不仅可以任意挑选镇内的企业就业,而且还能每月领到镇政府的800-1000元补贴。

  美国:

  杜剑锋说,在美国,政府不会在大学生就业上做出直接的投入,或者说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会通过资金或者政策上的优惠,来扶持地方上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鼓励他们招收大学生。杜剑锋就举了他所在的美国罗得岛州的一个例子。

  杜剑锋:比较有趣的例子就是我现在所在罗得岛州,面积比较小,离金融中心波士顿又比较近,就面临着在竞争上的一个劣势。比如罗得岛州有非常著名的大学,常青藤大学之一布朗大学,每年布朗大学的毕业生很多都不会留在本地,往往就会到距离非常近的波士顿去就业。这样的话罗得岛州每年都面临着人口和新毕业学生人口流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州政府最近在考虑通过一项法案,给附近的的从科研和教育相关的一些企业通过税务减免的政策来留住这些大学生。但是他不会像中国一些政府这样通过直接给学生贷款促使他留在这里,而是通过整体上的刺激就业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新的毕业生到自己附近的这个地方来居住。

  日本:

  日本跟中国情况比较类似,大学生毕业以后也爱扎堆大城市。所以当地的政府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比如说减免大学生的就学贷款等等。

  黄学清:为了维持地方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日本各地方政府也实行各种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比如因为很多学生会在大学所在地找工作,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加强了对本地大学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如果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毕业以后留在本地工作就可以不用偿还了。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