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拔尖人才 >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

关注微信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

时间:2012-07-0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杨明方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北京科技周上,小朋友和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检测牛奶中的三聚氰胺。人民图片

  10月20至22日,北京友谊宾馆,为期3天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创新人才组)和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这次座谈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育界和科技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00多人济济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进行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

  1.沉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沉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位著名爱国科学家最后留给我们的深沉思考。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大化学学院一位学生关于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在致辞时说,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压在教育界和全国人民心头的一块石头。“这次座谈会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校长和老师们组织在一起,形成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人才培养链条,在这样的视角下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精心培养,是一次颇有意义的创新。”陈进玉表示。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人才,不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更要看他的人生追求、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统筹,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休戚相关。”

  在清华大学,有个闻名遐迩的“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实验班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领衔开办。“我开办这个实验班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本科教育方面让我国学生有更出色的底子,将来不管是就业还是从事更深入的学习、科研,都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姚期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在三四年级时都有研究和发表论文的经验;有了一流的本科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博士生和一流的研究人员”。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