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学者”的设立,是山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一大突破。计划的实施为我省带来了哪些新思考
阅读提示
山西首批“三晋学者”已经确定,我省共有16人成功入选,他们将享受我省首次以政府名义对高层次人才的津贴支持。从“长江学者”计划开始,各省都陆续实施了学者计划,此次“三晋学者”评选活动在高层次人才计划方面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问:高层次人才待遇到底有多高
“三晋学者”的设立,是我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一大突破。据介绍,199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长江学者”计划,之后,全国陆续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跟进,实施了相应的人才计划。比如,安徽省1999年启动“皖江学者”计划,湖北省2000年启动“楚天学者”计划,江西省和河南省也于2007年分别启动 “井冈学者”计划和“中原学者”计划……“截至2010年,在中部六省中,只有我省尚未实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1年,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科技厅联合制定了《山西省 “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开始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
“三晋学者”在高层次人才的待遇上实现了突破。“‘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相比国内同类型的人才计划,在强度和力度上都要更大。”山西大学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殷杰告诉记者。
按照规定,我省评选的“三晋学者”分为一级岗和二级岗,其中,一级岗每人每年岗位津贴40万元、一次性资助科研经费500万元;二级岗每人每年岗位津贴20万元,一次性资助科研经费200万元。“‘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津贴在省级人才计划中都是比较高的。多数省份的岗位津贴在10万元左右,‘长江学者’也是今年刚调整为20万元。”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郑湘晋介绍。据了解,各高校和企业对入选人员还制定了相关支持和配套政策。
“‘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对我省高校稳定、积聚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不少高校及业内人士连声称赞。
“评选面向一线人员设定的,高校副校级以上等领导不得申报。目的是支持和鼓励广大专家、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首次评选时高校报上来15人,全评上了,公示期间几乎没有不同声音,特别是在学术方面。”郑湘晋介绍说。
二问: 怎样吸引更多人才入驻本土
首批评选出的16名 “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专家)中,高校占了15名,企业1名。入选人员中,人文社会科学3人、理科5人、工科8人;50-55岁3人、40-49岁11人、40岁以下3人。
他们几乎都是我省本土成长、培养的人才。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宋建成教授本科就读于原山西矿业学院,后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完博士,多年来一直在山西工作。宋建成说:“搞科研必须有可持续性。稳定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方向是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保证。”
“三晋学者”计划的实施,作用立竿见影。
记者在调查中听到一个小故事:在“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出台之时,省外某高校正向我省高校一学术带头人伸出“橄榄枝”,并准备为其申报该省的学者计划。“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的出台,让这位学术带头人不再犹豫,而是踏实留在山西工作。
“这些年山西高校流失的人才太多了。”每每提及相关问题,不少高校负责人都痛心不已。“那些有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省市,像浙江、天津、江苏等,都是学校人才流向的重点区域。流失出去的都是学科带头人、学院院长等,在学术界很有影响。”
“‘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给我省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打了一剂强心剂,有利于稳定和吸引学术领军人才。”宋建成说。
按照设计,我省将用10年左右时间,设立78个“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专家)岗位,其中高校60个,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18个。“评选严格按条件进行,宁缺勿滥。”郑湘晋说。他同时担忧:“高校此次入选的15人是我省多年积累的,2013年预计达到条件的只有3—4人,今后仅靠高校自身产生人选可能难以完成任务。”
“下步的工作重点是充分利用‘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的政策优势,引进更多人才。”郑湘晋说,“各高校不能停留在有什么人才做什么事情的阶段,而要考虑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需要,有人才就上,没有人才吸引人才也要上。”
三问: 良好的学术环境谁来营造
“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学术生命,吸引他们的首先是好的学术环境,包括团队、平台等。所以,一个完整的人才链条应包含三个层面:带头人、团队和平台。”省教育厅科技处负责人表示:“‘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属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之上还有一个团队——现代科学研究靠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必须团队作战;要搞好团队建设,又离不开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技术中心等平台。”
据调查,目前我省高校在人才建设方面,包括省教育厅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校创新团队;省科技厅的重点实验室和从2012年开始评选的省级创新团队等。但“多数项目的支持力度都不大,特别是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从青年学术带头人到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再到高校创新团队,这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2012年底三个层次的数量分别为260名、67名和23个。”高校专家学者对省教育厅的这一设计予以认可,希望“三晋学者”支持计划有延续性,如果入选人员做出了比设定任务和目标更大的贡献,应继续支持。
更重要的是,“目前所谓的人才计划,基本都是人才支持计划,即做出成果之后的奖励与鼓励,但最关键的应是如何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有学者表示,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默默工作,“三晋学者”虽处于这个群体金字塔的顶端,但也是从中产生的。“要不断地给这片‘土壤’施肥、浇水,水分充足,营养丰厚,苗自然会茁壮成长。山西这块土壤不能变,但可以通过不断施肥、浇水改良土壤,帮助禾苗更好地生长。”宋建成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