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引进名校广纳人才 嘉兴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

关注微信

引进名校广纳人才 嘉兴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

时间:2013-06-04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近日,嘉兴再添创新“发动机”——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并与13家企业及平台项目签约。嘉兴欲借此打造全球纳米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近年来,嘉兴市以创新驱动引领新一轮发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50余家,并与30多个知名大企业研发机构共建产业研发基地、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载体170余个。

  嘉兴引进大院名校始于2003年。2003年至2004年,嘉兴市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合作,先后引进共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可以解决地方创新资源不足问题,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相当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创新引擎。”嘉兴市委书记鲁俊说。

  引进大院名校,给嘉兴带来了什么?首先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优势。一组数据便是证明,嘉兴引进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每年有5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累计引进国家“人才”专家9名、省“人才”专家45名,在全省率先实现省“人才”专家县(市、区)全覆盖;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和每万人人才拥有量分别从10年前的19.9万人、598人提高到去年底的85.1万人和2131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洼地”的局面。

  政府当好“保姆”,激活创新要素。据介绍,嘉兴市出台了数十项鼓励自主创新和集聚人才的政策,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政策。同时,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渠道引入创投、风投等基金,夯实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撑。

  依靠大院名校,创新活力得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一张只有3微米厚的薄膜,空气灰尘颗粒净化率却达99.99%,这是桐乡朝晖过滤公司研发的空气净化膜材料,达国际领先水准。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设立技术中心研发过滤材料,去年新材料销售额突破1亿元。“有中科院专家为我们撑腰,创新底气当然足。”浙江中达轴承公司负责人说,中科院嘉兴中心的专家入驻企业后,几年来已帮助开发20多款新产品,有的产品用在了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上。据统计,仅中科院嘉兴中心落户嘉兴以来,已累计服务企业700余家,研发项目和开发新产品800多项。

  嘉兴还着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作为中科院在国内布点的第一家技术转化中心,中科院嘉兴中心连续4年每年转化项目超百个,年转化产值均超100亿元,其中省内转化率超过70%。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力推“自主创新+自费创业”模式,由创新团队自建实体进行成果产业化,已累计现金入股5641万元,孵化高科技企业26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12亿元。

  集聚创新资源,共推转型升级。近年来,嘉兴先后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其中国家级4家,孵化科技型企业340多家。此外,嘉兴建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9家,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去年,嘉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1.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0%。作为创新龙头的嘉兴科技城,通过建设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催生出新一代通讯电子技术、物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人才怎么引怎么用

  创新驱动关键在人,如何吸引集聚人才?嘉兴的做法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嘉兴市既引进国内顶尖院校“重量级”人才,又与欧美等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院名校合作,同时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引进,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人才供给之路。

  二是搭建用才平台。嘉兴市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是完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完善配套的政策和服务不可少。嘉兴市不仅出台了数十项鼓励招揽集聚人才的政策,同时还当好“人才保姆”,配套人才安居、子女就学、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措施,让人才施展才华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