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76位"洋教授"走进上海大学课堂

关注微信

76位"洋教授"走进上海大学课堂

时间:2013-06-1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我将向大家介绍性别与福利制度研究,由于采用全英文授课,会讲得稍慢些,同学们有问题欢迎举手提问。”昨天,上海大学C116教室讲台前,哥本哈根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希尔达·克里斯滕森满头红发,一袭黑裙。未来两周,包括她在内的76位海外教师,将集中为上大五千余名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不出国门,全球借智,上海大学学生就此迎来特殊的“国际学期”。据悉,这一教学改革探索在国内尚属首次。

  “上海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助学生开拓视野,全部送出去并不现实,那么我们请进来。”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如此“大规模”集中“洋教授”授课,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国际多元文化的氛围。据了解,76位海外教师分别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肯塔基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名校,开设的课程涉及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影视媒体艺术以及数学、物理、通信、材料、电学等理工学科。由于上海大学推行“短学期制”,除春、秋两学期外,比其他高校多出了为期四周的夏季学期,这段时间正逢国外高校夏休,利用这一“时间差”,外国教师才得以成行。

  然而“试水”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便是语言关。由于是全英语教学,课堂上无法充分领会教学内容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有学生坦言“我们听不懂”,中国老师虽可做翻译,但说多了可能影响原本的课堂节奏。其次,也有同学太过“羞涩”,如外国老师讲完后问大家还有啥问题吗,无一人举手,可到了需根据之前讲课内容进行讨论时却面面相觑。对此,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认为,这也是一种“逼”,听不懂,就逼着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敢问,就逼到敢问为止。

  记者手记

  不贵

  请来这些名校良师,上大包来回路费和生活住宿。这笔费用不小,叶志明副校长却并不觉得贵。他说,“这对全校几千名上课学生有好处,‘人均’下来,投入并不大”。其实,让更多海外教师来到大学,亲身感受国内教学、科研环境,不也正是在为将来引才打基础、做积累吗?

  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上海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怎样营造环境、创设平台,更好地全球借智、吸纳人才是当前最大课题之一。上海大学的“国际学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探索。这样一种引人用才的创新思路,也许有所借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