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链引领推动产业链
实践证明,人才发展对于支撑产业发展、引领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人才链引领推动产业链,而现有产业基础和结构又会制约和影响人才链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高端特色人才集聚,就有什么样的高端特色产业发展。可以说,引进一名创业创新领军人物,能够带来一个创业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创业创新人才,解决一批核心技术难题,创造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近年,宁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勇立潮头,宁波制造正在向宁波“智”造转变,正是得益于这几年高端人才的集聚。以新材料产业为例,10年前宁波新材料产业还只是“星星之火”,现已呈现“燎原之势”,并牢牢占据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地。这一切既依靠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也受益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兵科院宁波分院这两棵“梧桐树”的栽培。据统计,这两家研究院几年来集聚了近千名专业人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人才”10名、浙江省“人才”15名;博士300名、硕士309名;正高级201名、副高级147名;海归团队50个、本土团队46个。正是这一批高端人才的集聚直接带出了宁波一个千亿元的新产业。
现有产业不转型升级,宁波的人才结构也难以根本转型升级。就业人口对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人口结构直接受制于产业基础。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开,产业结构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在不断放大,低端产业必然集聚低层人口,没有产业提升就不可能有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从分布情况看,宁波外来劳动力呈现“北高南低”特征,且与区域经济规模基本同向,主要集中在慈溪、鄞州、北仑和余姚,四地合计占全市的 66.20%,而南三县仅占14.53%。这样的外来劳动力分布现状,主要是由于宁波市现有产业总体存在低端、小型、分散的状况造成的,影响了城市的创新活力。
引才育才效度有多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就会有多大。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抢抓人才发展机遇就是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近年来,宁波抓住当前人才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人才资源转移日趋活跃的时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升引才育才工作效度,产业转型升级呈现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3315计划”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3315计划”等引才政策,引进了一批“高精尖”人才,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打造“蔚蓝智谷”引领转型发展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方向标”和“路线图”,紧密围绕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宁波要以打造“蔚蓝智谷”为主题来展示宁波人才工作品牌形象,为宁波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强化“链式”集聚,创新人才引育方式。人才引育如同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链式”效应。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链式”联动发展。在引育理念上,不断深化引才政策、服务保障、产业支撑和工作责任等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人才工作链,确保各类人才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中优先集聚、优先使用、优先成就,让人才优势综合发力。在引育重点上,要把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高层次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全职人才与“海外工程师”及“经济白求恩”等兼职人才有序链接起来,着力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队伍,力争实现海洋高科技人才“新增量”和自主培养院士“零突破”,形成相辅相成的人才互动价值链。在引育激励上,考虑定期开展“港城英才”评选表彰活动,改变目前各类人才奖项相对分散的现状,集中整合对杰出人才、突出贡献专家、创业新秀、优秀留学人才、宣传文化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群体以及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个人的表彰宣传,既重奖功勋级别的突出贡献人才,也广泛激励各类特色人才;既有物质奖励,也有政治关爱,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建设“虹吸平台”,提升人才承载能力。高层次的人才载体平台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其量的积累是一个区域吸引、承载人才创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一是提升用好现有平台,深化提升人才科技周、百校千企和海外引才等人才开发活动,持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活动实际成效。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平台,大力引进“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涉海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格拉布斯研究院、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国际化创新平台发挥作用,引导各地加快发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场和产业化基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产学研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高端平台。三是创新打造特色平台,加快出台“人才特区”建设意见,支持建好宁波“人才”产业园、象山医疗器械专业产业园,积极谋划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海洋科技城等载体建设,以特殊政策、特别机制、特优环境和特强合力,推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服务等方面改革突破、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一批科技精英集聚、体制机制灵活、创业创新活跃、高新产业发达的“人才特区”。
打造“服务金港”,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宁波是国际强港,也应成为人才向往集聚、安居乐业的金色港湾。要以建设“服务金港”为目标,健全优化与“蔚蓝智谷”相配套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以服务软实力提升人才竞争硬实力。在服务理念上,要从“保姆式”向“妈妈式”转变,以主动、关爱、贴心且不带功利性的真诚服务让人才安心创业、放手发展。在服务政策上,要重点围绕人才关注的、需要的和仍有差距的,健全“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全程跟踪式服务链,及时跟进从项目洽谈、资本对接、工商登记、人才招聘、产业扶持、税收优惠到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全方位优质服务,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关心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返还问题,以打造“天使之城”、建立科技银行、人才银行等方式来探索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问题,可以一事一议、重点突破。在服务机制上,要积极协调、有效整合市县两级资源,建立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联盟,打造政策集成、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人才服务综合平台,以专业化服务团队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
落实“党管人才”,凝聚人才工作合力。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合力推进。要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意识,坚持把人才强市任务落实到县(市)区、落实到乡镇(街道)、落实到各级部门,把人才工作作为向同级全委会报告工作和下级党委书记向上级常委会党建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重点突出引才数量、经费保障、平台建设、人才公寓等硬指标的考核。要加强专业化人才工作力量,借鉴外地做法,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挂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办公室,集中力量专业化开展国家、省“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和市“3315计划”人才团队的考察、推荐、申报、评审、落地服务等各项工作。要深化人才工作“一县一品牌”创建,以创新驱动、品牌引领,构建特色鲜明、各有侧重、互补兼容的人才工作品牌体系,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要形成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促进统分结合、各方联动、高效协调,形成工作激情迸发、创新成果频现的人才工作大格局。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